\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七家銀行先后獲得了QDII資格 額度達83億美元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編者按:QDII的每一步進展無疑都引人注目。 目前,已經獲得批準的銀行QDII額度已達到了83億美元。而短短月余,已經有七家銀行先后獲得了QDII資格。監管層推進外匯資金流出的力度可見一斑。 與此相對應的是,日前,有報道稱又有7家外資銀行向上海銀監局遞交了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申請,4家外資銀行遞交了代客境外理財托管業務申請。銀行爭搶QDII蛋糕的熱情一點也不亞于監管層的推進熱情。 QDII的推出之所以備受關注,根本原因還是在于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我國外貿順差連創新高,外匯儲備連年超過千億美元,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和外貿摩擦加劇。作為監管層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一項應對之策,受到各方關注也就順理成章了。 不過,對QDII的關注顯然不應止于表面。在監管層賦予它作為外匯“走出去”和“藏匯于民”的重要工具之時,普通百姓關注的更是它的理財方式和投資收益。不能否認的是,其實對國人而言,QDII畢竟還是很陌生的。這可在當前投資者對QDII普遍仍處觀望,認購不夠熱情中反映出來。這一方面說明QDII的推出時間相對緊張,另一方面也表明,監管層、銀行、投資者等還有很多普及工作要做。 面對即將到來的金融開放,我們的功課仍顯不足。 □本報記者 夏峰 花旗銀行昨日宣布,該行的QDII業務申請已獲得銀監會的批復。這是自6月30日批準首批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資格之后,第七家獲得QDII資格的銀行,也是繼匯豐銀行、東亞銀行后的第三家獲得該資格的外資銀行。 短短月余,七家銀行獲批QDII資格,而自7月21日國家外管局批準首批商業銀行QDII額度以來,目前的銀行QDII額度已達83億美元。 業內人士表示,作為調節國際收支平衡的一個重要措施,監管層在推進QDII發展可謂“進展神速”。不過,由于QDII總規模較小,以及外資銀行目前不能進行個人人民幣業務,所以QDII在短期內仍不會對恢復我國外部平衡起到主要作用。 據悉,花旗還同時獲得了代客境外理財的托管業務資格。花旗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施瑞德表示,該行將在未來數月內推出相關QDII產品,以便客戶能夠獲得投資全球市場的機會。 雖然花旗正式推出QDII產品尚有待時日,但該銀行的準QDII產品已陸續推出。昨天,花旗在華推出期限一年半的結構性投資賬戶新產品,該產品掛鉤中國電信等5大香港上市股票,認購最低金額為25000美元或10000美元(地區不同有所區別)。 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匯豐銀行、東亞銀行此前已于今年6月30日獲得首批QDII牌照。其中,工行、中行以及交行已陸續推出QDII產品。 花旗獲第七張QDII牌照 數月內推產品 投資者尚在觀望 銀行QDII遭冷遇 目前,銀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擴容的步子正在加快。8月2日,國家外匯局再批銀行代客境外理財購匯額度,建行與交行分別獲得20億美元和15億美元的額度。加上此前工行、中行和東亞銀行共獲得48億美元投資額度,目前QDII總額已達到了83億美元,其速度和投資額度大大超出此前市場的預期。 但讓相關銀行感到尷尬的是,與問世之前受到各方追捧相比,QDII產品真正推出卻遭到客戶的冷遇。記者日前走訪了北京市的一些銀行網點時發現,雖然有不少投資者在營業廳咨詢,但真正購買的人卻不多。不少投資者表示,對海外市場比較陌生,尤其對具體的掛鉤品種不是很了解,加上目前人民幣匯率波動,所以不敢貿然出手。 業內人士分析,銀行代客境外理財之所以遭冷遇,除了推出時間比較緊,客戶對產品不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收益率的魅力不足。 在首批QDII產品銷售開閘的同時,銀監會就發出通知,要求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按照審慎經營原則,綜合理財服務的資金不得直接投資于股票及其結構性產品,只能投資境外固定收益類產品。固定收益率產品雖然風險小,但收益率偏低也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既要提高產品收益率來吸引投資者,又要盡可能地控制風險,這本身就讓銀行在QDII產品的設計上“兩難”。提高收益率能夠增加QDII的吸引力,可收益往往與風險成正比。QDII產品不同于傳統銀行理財產品,銀行QDII從事的是受托資產管理業務。作為資產管理人,銀行只收取管理傭金,不提供固定回報承諾,投資風險完全由客戶承擔。表面看,銀行可放開手腳,反正QDII的投資風險不在自己身上。但若出現虧損或收益率極低,將使銀行形象受損。因此,各銀行普遍在產品設計上較保守,穩健有余,收益不足,也就出現了QDII乏人問津的尷尬。(新華) 制表 柴元君 目前銀行QDII產品比較 銀行名稱 產品名稱募集期期限預期年收益率 工行2006年第一期代客境外理財計劃7月31日至8月9日半年 3%-7% 交行“得利寶”和“匯聚通”8月8日起一年 中行中銀美元增強型現金管理(R) 7月28日起產品份額數連續十個工作日低于4億時終止約為3個月的央票利率 東亞銀行未定下月推出 誰挖到了金礦? □本報記者 夏峰 近日,工商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銷QDII產品,花旗、匯豐等外資銀行也不甘寂寞,準備在QDII領域大展拳腳。銀行業內人士已達成共識,QDII業務發展前景廣闊,是座不折不扣的金礦。 遺憾的是,在已推出的QDII產品中,中資行普遍只扮演了一個“代銷商”的角色,大部分的金子將被外資行挖走:工行、交行分別代銷盧森堡國際銀行、荷蘭銀行和匯豐銀行的產品。所謂代銷,即意味著中資行只能賺點微薄的手續費,國內投資者獲得的收益空間也被壓小,而發行票據等QDII產品的外資行卻可以穩坐釣魚臺,拿著從中國募集來的資金進行各式各樣的投資。 還要引起注意的是,外資行日后正式推出產品時,由于少了道批發零售的“工序”,它們花樣繁多的QDII產品對國內投資者將具有更大吸引力。那時候,無論是否擁有外資股東,中資行QDII產品的日子可能都不會好過。 誠然,中資行目前的資產管理經驗不如外資,與外資行合作恐怕多少有點“無奈”的味道。但是,中資行在大力推銷QDII產品的同時,應該更多得考慮加快研發力量、資金運作的建設,更多得謀劃如何發揮自身的本土優勢,不然利潤源頭捏在別人手里,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國家外管局目前批準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購匯額度 2006年7月中旬中國銀行25億美元 工商銀行20億美元 東亞銀行3億美元 2006年7月27日建設銀行20億美元 交通銀行15億美元 合計83億美元 制表 柴元君 QDII托管成“香餑餑” 中外資行哄搶 □本報記者 夏峰 隨著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業務的發展,托管業務成為中外資銀行眼中的無風險“香餑餑”。記者昨日從業內了解到,各家擁有托管資格的中外資銀行都希望在該領域獲得更大份額。 據悉,除已于上月獲得QDII托管資格的匯豐銀行外,渣打、花旗等4家外資銀行也已向銀監會遞交了代客境外理財托管業務的申請。中資銀行方面,爭當QDII的境內托管行則是其主要競爭目標。 根據有關規定,發行QDII產品的機構應先選擇一家境內主托管行,然后由該主托管行挑選境外托管行。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我國QDII以及先行的QFII制度的成熟,中外資銀行很可能在證券托管業務上選擇“競合”關系。 據介紹,全球托管銀行一般分為兩種,即直接托管銀行(也稱當地托管銀行)和全球托管銀行,前者專注于某個市場的托管業務,而后者則在全球范圍內擁有托管網絡,但絕大多數資源并不屬于自己。 作為最早推出QDII產品的國內商業銀行,工商銀行本次選擇了中國銀行擔任托管行。據了解,這種情況將很可能在中資銀行間續演,即國內大型商業銀行互相擔任境內托管行,然后視海外投資產品所在地選擇境外托管行。 業內人士透露,銀監會原則上不支持由一家銀行同時擔任QDII的境內托管行以及境外托管行。“按照國際慣例,境內托管行會指定除自己以外的另一家托管機構擔任境外托管行。”某外資銀行證券托管業務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境外托管業務方面,國內商業銀行欠缺的不僅僅是海外網絡,其他如風險控制等與外資銀行或托管機構也存在較大地差距。根據記者的了解,由于QDII投資市場的地理差異,托管證券的清算截止時間、幣種轉換都將是一個個“風險點”。“如果不能對這些風險點進行有效控制,證券托管業務無法順利進行。”業內人士稱。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