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仇視與被愛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8月04日 02:03 金融投資報 | |||||||||
當世界上數得著的頂級富豪們以每分鐘掙多少錢,被動的成為一個評定的坐標時,實際上,他們已經坐在了一個隨時都可能有巖漿噴涌而出的“火山口”,成為《福布斯》、《歐洲貨幣》、《金融時報》和“胡潤”們肆意操縱、隨意拿捏的一件道具。 是先在媒體上炒作得轟轟烈烈紅紅火火,隆重推出;還是一反常態,突然降生式的標新立異,方法在這里并不是第一位的。被幾年來各種類型的“富豪榜”轟炸得幾近麻木的
向往何時蛻變成抗拒?傾慕何時成為了仇視? 當我們為身邊許多英年早逝的富豪而惋惜的時候,當我們為富豪倒在仇富的血泊中而嘆息的時候,當我們為國產富豪們缺失的社會責任感而痛心的時候,外面的世界里,許多好戲正接踵而來:世界第二大富豪、“股神”巴菲特決定向5個慈善基金會捐出其財富的85%,約合375億美元,這是美國和世界歷史上最大的一筆慈善捐款,其中約300億美元捐給了比爾?蓋茨及其妻子建立的基金會。蓋茨夫婦此前已捐贈了近300億美元。 從老一點的美國富豪“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鋼鐵大王”卡內基,到當代的“軟件大王”蓋茨和“投資大王”巴菲特,在美國,熱心慈善事業早已成為富豪們的一項義務和道德要求。 而在我們生活的周遭,環顧四下,在我們通過各種媒體的渲染,眼力所及的富豪們,已經車載斗量,而把回報社會真正當作一項義務和道德要求的人,我只會想起叢飛,那個沒有進榜,但絕對是個富豪——一個精神富豪的普通人。 叢飛對這個社會的付出,已經有幾百萬之多,而這幾百萬,是他一首歌一首歌唱出來的,又一百元一百元的交到了那些需要金錢的孩子手中,以一己之力擔負起本應由社會公共財政應擔負的職責,是叢飛因此受到大眾愛戴的唯一理由。就像有個細節通過攝像機的記錄,永遠在許多人的腦海定格:貴州山區,滿眼渴望的學童,帶去的錢已經散完的叢飛,懇求同行的女朋友和記者把身上所有的現金掏出來,“我慢慢還”。 中國的古人李白,《將進酒》中有個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說的是一種人生感慨;美國的富豪卡內基,也有一句名言,說的是一種財富態度:“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中國非著名富豪叢飛,帶著債務和絕癥離世,帶著未完成——或許是永遠無法完成——的心愿離世,是不是另一種對名言的詮釋?是不是另一種對日益淡漠的社會責任感的呼喚? 有許多東西,是可以用數字來考量的,比如金錢,比如富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標桿,許多80后的新生代們,是不大了解“萬元戶”這個帶著濃重時代烙印的詞,當時曾經怎樣的影響了一代人的財富追求。而前溯30年,和只需10元就可過一個月相比,1萬元幾乎等同于“天價”。但這種“天價”后面,往往會如影隨形般的和無數勤奮刻苦、白手起家、敢為天下先的故事連接,那時的“萬元富豪”多半脫胎于平民百姓,食“人間煙火”,和手下員工一起流臭汗,擠一個辦公室,可以慢慢的很富有,也可以在富有中很可愛。 有些東西,是不能用數字來考量的,比如道德和社會責任,這就是一個基本不變的標準了。坐擁千萬家產的富豪與年入1、2萬元的白領,要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在上帝面前是一樣的”,具體數據卻完全可以視收入不同而不同,全在對責任的理解。有人說,中國有多少重點大學,就有多少“逸夫樓”;李嘉誠名列世界富豪前十,錢用在內地的教育上,也不少。這話的后面,多少有點“酸葡萄心理”。但內地的富豪們為何就不能爭點氣,“資產總值”、“盈利速度”這樣的頭把交椅坐不上,像叢飛那樣在社會奉獻上奪個“單項冠軍”,實力還是具備的。 為錢所“累”的富豪其實可以用多種方法將金錢財富轉變為精神財富:把錢花在奢侈的個人享受上,法律沒有限制,只要交夠了稅,我們也不能說三道四;把錢花在登山、探險中,有益身心健康,體現了社會進步,也應大力提倡。但上面的方法只能說明你有錢,不能說明你應該被愛戴,如果越過了大眾心中的那道“界限”,仇視之心自然會產生。 為那些尚不富裕,還在基本的生活線上奮斗,對生活還沒有失去希望的人們做點事吧,哪怕這些事并不需要多少金錢。不求高尚,至少達到可愛。 被仇視,還是被愛戴,是富豪們的選擇,也是我們的選擇。□華樺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