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商務部聽證會披露徐工不涉及軍品生產 股改繼續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 02:40 第一財經日報
本報記者 王佑 發自上海 7月17日至19日,徐工集團一行人神秘前往商務部,參加一個并非例行的“聽證會”。這次會議非比尋常。通過聽證,凱雷是否能夠成功越過生死線,控股收購徐工機械呢? 昨天,《第一財經日報》從參與此次會議的知情人士處獲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的高層人士就徐工的產品定位進行了簡明扼要的概述,即徐工集團產品并不涉及軍品。另據透露,上月27日,商務部再次召開會議,聽取了各方意見。 軍方代表參與“聽證” 7月18日,商務部會議室里召開了一場秘密會議,業內稱之為“聽證會”。國家數個部委主管外資并購的部門都派出了強大陣容,其中有商務部、工商總局、外匯局、稅務總局、證監會、國資委等官員。接受提問的則是江蘇省及徐州市的政府官員,以及主角徐工集團。 商務部的代表中,涵蓋了外資司、美大司、條法司、產業損害調查局數位負責官員。 會上所陳列的眾多問題,都集中在凱雷收購徐工機械的所有經過。比如外資選擇方式、招標過程是否透明、交易完成后中方的話語權以及產業安全等。 不為人知的是,來自另一個機構的“聽證”官員尤其引人注目: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相關人士。 該人士并沒有多言,而僅僅對徐工集團的產品點評了一句:徐工集團并不涉及軍品生產。 “這就是說,徐工的產品是民為軍用。這也恰好對某些人的質疑給予了一個明確的回答,即徐工產品與國家戰略安全的聯系。” 股改如期進行10月啟動 在各個部門領導進行了簡短的提問后,當時在場的一位重要人物——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的一位負責人終于發言了。 該負責人的問題直中要害:假設徐工機械獲得批準,那么徐工機械將怎樣控制徐工科技(資訊 行情 論壇)(000425.SZ)這家公司。其次,徐工科技的股改時間表是怎樣計劃的? 徐工集團的回答是,徐工科技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股東大會。作為大股東,將會派人進入徐工科技的董事會,擔任董事。 就股改時間表,徐工集團則表態,即將在今年10月全面啟動。知情人士透露,不管成敗與否,徐工科技的改制勢在必行。 另兩場聽證會 就在相隔一天之后,由工程機械供應商及代理商、行業企業等組成的團隊也抵達商務部。他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就徐工改制問題依次發言。 而7月27日,業內人士組成的“聽證會”再次在商務部召開。向文波本人出現在了兩次聽證會的現場。向文波的觀點還是很明確,力阻收購。 據一位人士透露,此次聽證會最大的不同就是參加的人員。第一次有包括柳工、廈工、長江起重機、洛陽建設機械廠、中聯重科等人士參加。第二次會議卻沒有看到柳工和廈工集團人士的身影。 參與會議的上述人士表示,第一次會議上,除了向文波之外,其他公司都一邊倒地傾向贊成徐工收購案。這位人士說,機械行業內現存兩派意見,中國工程機械協會是支持收購的。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出具的則是中性意見。 在第二次商務部召開的座談會上,多數為國有企業,民企不多。而行內會議的“聽證”官員基本為商務部的各部門負責人。 記者手記 網絡也是政府的參謀 王佑/文 在7月中旬和下旬的兩次會議上,雖然商務部尚未作出任何決定,但對于此事件的重視程度已不言而喻。 商務部的表態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對外資控股國企所允許的尺度會從該事件上折射出來,這無疑會影響其他收購案例。其次,在凱雷徐工收購案的審批上,商務部的點頭對于下一個環節(國資委批復意見)也將起到重要作用。 參與這場交易的一位人士說,商務部在審查凱雷徐工收購案時相當謹慎。在前往徐工審查時,工作人員仔細地翻閱了所有文件,但是對于徐工并購卻沒有透露半點想法。 在外界就商務部“不允許外資控股”的批復意見謠言四起時,徐工并沒有給予有力的回擊。徐工高層后來告訴筆者,實際上從雙方宣布并購之日時起,徐工從來沒有拿到過國家級政府機關的類似批復意見。但是,辯白對于徐工來說似乎沒有任何意義。 徐工一位內部職工這樣告訴記者,作為一家國有老廠,真的不善于在媒體前炒作。當然,從另外一個側面來說,如果不是博客惹起,可能這樁機械行業的最大收購案也不可能天天放在幾家主流網站最醒目的席位上。這家在徐州當地有著顯赫地位的企業,也在學習如何對待媒體,如何看待炒作。 在與向文波的溝通中,筆者也感受到了一位機械業資深人士的民族感。不管動機如何,不依不饒的頑強抵抗精神,讓人敬佩。 當然,他在創作博客的同時,也并非將所有的資料全部堆積上去,他開始考慮到了博客文字的嚴肅性。至少,現在的他在寫稿子的過程中,會有一番權衡。 無論如何,向文波的博客風潮呈現了一個事實,即網絡也成為了政府的參謀之一。當重大決議作出前,政府高官也可以毫不費力地聆聽到各種渠道而來的呼聲。 在聲音出現之后,發聲人的說法是否符合產業規律和客觀實際? 經過全面分析并作出公正決策,就更加凸現了政府部門作為裁判的真正價值。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