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開小灶要不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6:06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吳銘
權威人士近期表示,進入全流通時代之后,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對市場的介入程度更深,公司管理層對股價更加關注,機構投資者對市場行為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強化,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溝通日益頻繁,股市并購重組和公司高管激勵日益盛行,……這些變化,使得傳統的監管理念、監管模式、監管內容、監管手段面臨新挑戰。選擇性披露行為成為監管重點,由此引起的內幕交易應受到嚴厲打擊,以切實維護“三公原則”。
所謂選擇性信息披露,主要是指上市公司在向公眾披露重大信息之前,有選擇性地針對特定群體進行提前披露。這種情況,過去經常發生在藍籌公司身上,他們在接受券商、基金等機構走訪調研時,有時有意無意地透露了重大項目進展、重大交易與合同等敏感信息,使機構投資者了解到的信息比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更為真實、準確、完整。機構如果憑借這類信息優勢獲取利益,便損害了其他投資者的權益。
近來,選擇性信息披露又呈現出新特點。在股改過程中,有的上市公司為使方案盡早通過,將部分重大的未公開信息事先向機構投資者透露,如業績信息,以換取股改贊成票。再比如,個別上市公司管理層為配合大股東的資本運作,或者基于實施高管股權激勵的考慮,對公司的資產、業績、經營環境進行有傾向性的披露。這種行為自然表現為相關公司極不尋常的股價走勢。此類選擇性信息披露實質是嚴重的內幕交易行為。
在美國,提前向專業人士披露專業性很強的部分信息曾是一種慣例。不過,2000年美國SEC頒布了專門針對選擇性披露行為的“公平披露規則”,即人們常說的FD號規章,正式禁止選擇性披露,如有違反,監管部門有權對公司提起執法訴訟。
在中國,監管部門也早已關注到這一問題。證監會2004年底發布的《關于加強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保護的若干規定》就強調,上市公司應“公平對待所有股東,不得進行選擇性信息披露”。股改以來,證監會又下發通知,嚴禁利用內幕信息炒作股改公司股票。證券交易所也相應制定了一些規章對此加以約束。最近實施的刑法修正案(六)再次強調打擊內幕交易,違規者最高可判十年,這對于上市公司進行選擇性披露及可能帶來的內幕交易將形成強有力的震懾。
目前,國內上市公司選擇性披露屢禁不止,一方面是慣性使然,另一方面則與相關違規行為取證難、查處難有很大關系。未來,監管部門或可將“知悉內幕信息”作為內幕人最終認定要素,加大監管與違規處罰力度,對性質嚴重者移交司法處理;券商基金等機構也需要建立健全內部“防火墻”制度,強化自律措施,注意甄別選擇性披露信息,避免因小失大,被迫吞下內幕交易帶來的苦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