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應對境外股指期貨上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8月01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
□特約撰稿 梁峻 新加坡交易所的A股股指期貨提前登場,新華富時A50將競爭我們的滬深300,廣大業內人士、包括管理者們早已清晰認識到其蘊含的針對性、威脅性。不過,在正視競爭對手的同時,把對手看得過于強大并不可取;明白自己的優劣,以平穩的心態面對問題,可能更理智一些。
新加坡交易所“無意”間成了我們的對手,其實也是對我們市場的促進,對我們的股指市場也有正面意義,至少對我們市場的建設者、管理者們 起到了明顯的鞭策作用。 新加坡交易所有它自己的目的,它只想在A股指數期貨上取得領先地位,就像在日經指數上的成功一樣。但是,如果把新加坡市場看得過分強大,只會混淆股指期貨市場建設的目的,加劇我們的浮躁心理。 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最近有一些過份緊張的人提出“考慮采取一些約束性手段來制約新華富時A50編制商”。這種想法不僅反映出草木皆兵的心理,也是自己信心不足的表現。我們的股指市場如果是為了制約別人,那還有多大建設的意義?市場的成敗不靠自己進步而依賴于壓低別人,那還有多少成功的把握?我們自己市場建設的方寸又在哪里? 我們認為那些過份緊張的人太看重新加坡市場的份量了,這種心理漫延的結果,很可能使定價權還未得到就先失去了“自我”。 新加坡市場在A股指數上的優勢,不過是QFII給它留出了天然的發展空間,還有在日經指數上取得了經驗。只要新加坡市場9月上市A股指數后我們能夠盡快在年內推出自己的產品,就完全有別于當年日經指數滯后新加坡兩年的情況。畢竟期貨市場是建立在現貨市場需求上的,A股市場的重心在國內,這個優勢將會長期有效。 國內股指市場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滿足A股現貨市場的需求。QFII的潛在需求是很大,但目前在整個A股市場上QFII還只是一小部分。雖然現在對外資參與股指期貨政策上還很緊,但這并不表示以后也有那么多的限制。 至于體制問題,其實國內這方面正逐步趨好。例如,繼新加坡之后有關方面立即宣布年內推出滬深300,就反映了體制的能動性已有別于以往,有關方面并不缺乏積極性和開拓性。 至于市場經驗問題,新加坡市場在風險控制方面并不一定有多大優勢。類似于“中航油事件”就沒在國內發生過,當年“巴林銀行事件”的主角也是從新加坡逃跑的。所以我們不必對自己的市場經驗妄自匪薄,平穩的心態看待對手才是可取的。 (作者為華夏期貨公司總經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