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46券商賺85億經紀自營雄起 將逐步擺脫靠天吃飯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11:08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創新類券商與中小券商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創新類券商盈利額占了總量的62% 見習記者 吳清樺 證券時報記者 盧榮 揮手告別寒冬。 數據表明,2006年,中國證券行業在經歷了4年漫長的低迷時期之后,已正式踏入復蘇時期。證券業有望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 2006年上半年券商財務報告顯示,已公布半年報的46家券商均已實現盈利,加上公布業績快報的中信證券(資訊 行情 論壇),盈利總額達85.14億元(西部證券暫缺數據)。 全面實現扭虧為盈 目前,46家券商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報顯示,券商今年上半年共盈利85.14億元(加上公布了業績快報的中信證券),平均每家券商盈利1.81億元。去年同期49家券商共虧損14.79億元,每家虧損3018萬元。 相比前幾年券商的業績,勿庸置疑,今年上半年券商整體交出了一份靚麗的答卷。2001、2002年券商業績便一路下滑,2003年平均每家券商虧損80萬元。至2004年、2005年更是跌入冰點,2004年平均每家券商虧損1200萬元,2005年每家券商虧損5200萬元。 去年券商全行業虧損的原因是證券市場持續低迷,手續費收入不足以覆蓋營業成本,新股發行處于停滯狀態,券商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同時它們在自營業務和委托理財業務上的虧損也是全行業虧損的重要原因。 半年報顯示,創新類券商與中小券商的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在46家已公布半年報的券商中,16家為創新類券商。這16家券商共盈利49.16億元,占了總盈利78.86億元的62%。前日,中信證券公布的業績快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現盈利6.28億元。17家創新類券商約占總盈利的六成半。 申銀萬國、國泰君安、中信證券的業績遙遙領先。其中,申銀萬國以7.65億元的凈利潤獨占鰲頭,國泰君安盈利7.02億元,排名第二。中信證券盈利6.28億元,躋身前三甲。東方、國信、華泰、招商證券4家公司緊隨其后,分別實現5.51億元、5.49億元、5.28億元和4.25億元的凈利潤。 經紀自營主導券商業績 在券商的突出業績中,經紀和自營方面均賺了個盆滿缽滿。這兩項在券商的業務收入構成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一直以來,證券公司嚴重地依賴經紀和投行業務,由于新股發行5月份才開閘,今年上半年投行未能給券商貢獻多少利潤。 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46家券商總營業收入154.5億元。其中,手續費收入87.13億元,自營證券差價收入33.82億元。這兩項收入120.95億元,占據了總營業收入近八成。 在手續費收入方面,國泰君安以10.15億元遙遙領先,排名第一。申銀萬國和海通證券依次排名第二、第三,手續費收入分別為7.36億元和5.77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長江證券、東方證券、國信證券經紀收入均有較大的增幅,長江證券增加了3倍以上。業內人士指出,這與其收購大鵬證券緊密相關。 在自營證券差價收入方面,東方證券以4.43億元名列榜首。國泰君安也超過4億,以4.04億元排名第二。華泰、招商、長江證券的自營收入也處于領先地位。2005年自營收入排名前三的分別為紅塔證券(1.56億元)、中銀國際(1.50億元)、中金公司(1.34億元)。 截至今年6月底,券商的自營規模為265.8億元,相比去年下降了8%。其中,投資股票的規模為162.3億元,占自營規模的六成,相比去年同期和年底的投資股票規模,并無較大增長。 其中,廣發證券自營規模最大,為28.59億元。東方、國泰君安、海通自營規模均超過了20億元,依次為22.64億元、22.57億元、20.92億元。2005年自營規模前三甲為申銀萬國、國泰君安、東方證券。 去年同期,49家券商的自營規模為288.41億元,投資股票規模145.38億元。而自營證券差價收入為虧損13.76億元。截至去年底,券商自營總規模為212.04億元,其中投資股票的規模為142.48億元,自營收入為虧損10.91億元。今年自營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為股票自營帶來的收入。由此可見,熊市是去年自營業務虧損的主因。 業內人士指出,今年5月,新股發行工作已經重啟,預計今年券商承銷收入會有一個大的增長。從券商上半年的收入構成可看出,券商仍然未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盈利模式未得到根本改變。經紀和自營業務與股市走勢息息相關,券商對傳統業務的過多依賴導致其盈利模式陷入周期性的困境。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已有12家創新類券商推出集合資產管理業務,規范類券商也將有望從事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已有多家券商推出資產證券化業務。這些在半年報中尚無法得到充分的顯現。此外,融資融券業務的開展也將成為券商盈利的重要來源。盈利模式的多樣化將使證券行業逐步擺脫周期性困境。 差異化競爭加劇 當前,大券商與中小券商兩極分化正在加劇,競爭日趨白熱化。至今年年底,中國資本市場將全面開放。券商不僅面臨內部的競爭,而且還要應對國際上眾多知名投行搶奪市場的挑戰。 目前,券商掀起重組高潮,紛紛增資擴股。創新類券商在擴張并購的同時,充分利用可發展創新業務的優勢,開展權證、集合理財等業務,即將開閘的融資融券也成為創新類券商力拼以求占得先機的一大創新業務。部分中小券憑借自己的特色服務,爭取生存的市場空間。 根據券商半年報,權證、集合理財等創新業務帶來的收益逐步顯現。部分創新類券商的盈利模式也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東方證券半年報顯示,其資產管理收入,實現收益2.30億元,占公司營業收入的23%。東方、華泰的權證業務均開展得有聲有色。權證帶來的部分收入可反應在投資收益中,東方、華泰的投資收益分別為1.07億元和9490萬元。平安證券的權證業務正在崛起,其權證業務尚開展幾個月,已經為其帶來不菲的收入,其投資收益為6552萬元。中金公司在并購方面,業績一直較為突出。中金其他業務收入1.54億,遠遠高出其他券商的同項收入。業內有人士指出,這項收入主要來源于并購業務。在新股發行恢復之后,中金作為業內投行的領頭羊,毫無疑問將大展身手。 部分中小券商也憑借特色服務、地域優勢等暫露頭角。華西證券的盈利主要得益于其自營業務和投行業務。東吳證券憑借自己在蘇州當地經紀業務的壟斷優勢,以及看準日益紅火的企業債市場,也賺了個盆滿缽滿。此外,很多沒有創新資格的中小券商2005、2006年的企業債都做得不錯。在債券業務承銷中,國泰君安等老牌券商鞏固了自己在債券業務方面的優勢,而以國海證券為代表的中小券商也逐漸浮出水面。 擺脫靠天吃飯的起點 2006年券商的半年報顯示,券商收入模式單一、靠天吃飯的格局依然沒有改變。券商研究員預計,資產管理計劃、資產證券化、凈利息收入三項業務將快速增長,并成為券業擺脫周期性困境的起點。 目前有12家創新類券商推出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由于收益有保障,有的券商已經推出第三期理財產品。這類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一般在20-30億左右,按1%管理費率,每個理財產品給券商帶來的收入2000-3000萬元之間。隨著發行的增加,收入將成倍增長。而券商資產管理團隊的成本并不會因此而增長多少,所以這類業務對券商凈利潤的貢獻會越來越大。 業內預計,隨著集合理財產品的迅速展開,預計未來券商的收入、利潤將逐步擺脫嚴重依賴于經紀、自營業務的狀況。 目前國內已有多家券商開展專項資產管理業務(即資產證券化業務),具有代表性的有廣發證券管理的莞深高速(資訊 行情 論壇)公路收費收益權專向計劃、中金公司管理的中國聯通(資訊 行情 論壇)CDMA網絡租賃收益計劃等。資產證券化業務將為券商投行業務拓展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 而對于部分創新類券商來說,權證創設收入成為他們2005年利潤貢獻重要組成部分。據光大證券研究所統計顯示,2005年廣發證券權證收入的稅前利潤是1.85億元,權證損益對稅前利潤的貢獻達到74%。 另外還有一個可以期待的盈利模式是融資融券業務。摩根斯坦利的凈利息收入占到總收入的13.6%,其主要來源是所謂的商業貸款(含融資融券)的利差收入。而國內券商的凈利息收入主要來源卻是客戶保證金存款的利差。業界預計融資融券業務一旦啟動,券商的盈利模式將發生極大變化,它將為券商帶來新的業務增長空間和直接的業務收入。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