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正文
 

專業“搖新”產品助你分享新股收益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4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產品類型代表產品優勢劣勢

  基金中信穩定雙利基金等認購、申購免費、持有30天以上贖回免費的費率政策純粹依靠新股中簽,收益率可能不高

  人民幣理財中信銀行人民幣理財雙季計劃等20%用于新股套利,80%用于投資中信穩
定雙利基金,使得兩者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流動性較差,收益率上也存在和基金同樣的問題

  信托國聯匯富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中國結”證券理財集合資金信托等資金量比較大,中簽概率較高門檻較高且流動性較差

  券商集合

理財廣發理財2號、中信避險共贏理財、招商“現金牛”等在網下申購的同時,還可通過網上定價資金申購,優勢獨特門檻較高

  中泰信托最近推出一個新的信托產品———“中國結”證券理財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其特點就是將集合信托資金投資運用于證券一級市場新股申購。這是繼基金、人民幣

理財產品等產品之外,又一種專業的“搖新”產品。

  專業產品優勢何在

  近期股市中最為重大的事情非中行上市莫屬,但就是中國銀行這樣的超級大盤股,中簽率也只有1.9%,由此可想,其他盤子較小的新股的中簽率就更低了,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說中新股如彩票中獎一點也不過分。與此相比,專業“搖新”產品的資金優勢就非常明顯,像此次推出的“中國結”信托計劃預計規模6000萬元至8000萬元。

  根據新的新股申購辦法,滬市單一賬號的申購上限最高不得超過當次社會公眾股上網發行數量或者9999.9萬股;深市單一賬號的申購上限最高不得超過本次上網定價發行數量,且不得超過99999.95萬股。更為重要的是,滬市的申購規則中,向機構投資者“網開一面”———法規規定的證券賬戶可以重復申購。一個賬戶重復申購的方法可以獲得比較多的新股。對于資金實力有限的中小投資者而言,這無疑將使得申購新股中簽概率更低,面臨機會成本居高難下的問題。以IPO重啟后首只新股中工國際的中簽率為例,有人算了一筆賬,理論上中簽1000股新股,需要占用資金高達2131200元,遠遠超過了大多數普通投資者的資金實力。

  不同品種如何取舍

  綜觀目前的“搖新”產品,可謂類型豐富,特點也十分鮮明———中信穩定雙利基金通過網上、網下渠道參與新股申購,大規模資金運作將大大提高申購的成功率;中信銀行人民幣理財雙季計劃20%用于新股套利,80%用于投資中信穩定雙利基金,這使得兩者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廣發理財2號既可通過網下詢價制方式申購,也可參加網上定價資金申購,優勢獨特。中信避險共贏理財、招商“現金牛”和國泰君安“君得利”等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也打著“集合”旗號,以增加打新股的中簽率。在信托方面,在“中國結”證券理財集合資金信托之前,國聯信托也發行了“國聯匯富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明確表示“主要在股市一級市場上申購新股,通過二級市場上賣出實現收益”。

  費率低廉是基金的競爭優勢之一。中信穩定雙利基金實行認購、申購免費、持有30天以上贖回免費的費率政策,但純粹依靠新股中簽獲得收益,會導致投資回報率可能較低。人民幣理財產品雖然可免繳利息稅,但由于流動性不佳,因此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券商理財產品和信托產品由于資金量比較大,中簽的概率還是比較高的,但其缺點是門檻比較高,像“中國結”信托計劃,單筆委托資金不低于人民幣30萬元,有幾只券商理財產品的門檻雖然比信托低,但一般也要達到5萬元以上。在了解了各大品種的優劣勢之后,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取舍。

  搖“新”理財重在穩健

  由于各種理財產品“搖新”的方式和以及之后的處置方式各不相同,有些產品在打新股以后可以較長時間保留

股票,這樣投資者就需承擔二級市場的波動風險。有些產品在打新股之外還可以對其他資本市場進行投資,這將使得整體風險上升。因此對于投資者來說,選好品種的同時,也要對產品本身的特點以及產品契約進行具體的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流通背景下,新股詢價機制最終確定的發行價格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機構投資對該企業的價值認同度,一些基本面一般的新股,在面對著一級市場哄搶的前提下,發行價極有可能高于其內在價值,從而可能在二級市場上市當日跌破發行價。這也是需要投資者關注的。整體來看,選擇專業“搖新”理財產品要注重其穩健性,不能奢望一夜暴富。對于投資者來說,這些產品只是其他理財產品的一種補充。(李風)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