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清:期貨公司增加注冊資本完全沒有意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2日 05:44 中國證券報 | |||||||||
常清 近期,因上市股指期貨而引發一輪期貨公司增加注冊資本資金、做大做強期貨行業而提升抗風險能力的議論。支持者認為,目前我國期貨公司注冊資本金太低,而期貨市場風險太大,所以要增資,只有增資才能做大做強,讓期貨公司成為大型現代化經營企業。我認為,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看,這種觀點都是錯誤的。
期貨市場的風險問題一直是貫穿于我國期貨市場產生和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只要上市新品種、要發展中國期貨市場之時,這種論調就會以不同面目出現。“風險論”者不斷變換手法,觀點極其危言聳聽。例如:當上市有色金屬期貨品種時,有官員稱其將會導致國民經濟紊亂;當上市農產品期貨時,有人宣揚將出現糧食危機,糧價波動將影響千家萬戶,風險巨大;當上市股指期貨時,有人則說,股指期貨比商品期貨風險更大,莊家利用杠桿效應投機失敗,有可能引發金融危機等。 但實踐證明,我國上市有色金屬期貨并未使經濟紊亂,相反,有色金屬價格和流通秩序實現了正常化;上市了糧食期貨,我國糧食市場才真正發育起來。 因此,這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嚴重干擾了決策者思路,是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的重要原因。“風險論”者最大最根本的理論錯誤在于不了解期貨市場基本功能。后者的功能之一就是將經濟運行中的價格變動的風險進行分散化解,不讓其積累,將大的波動化解為經常性的、小幅度的變動。價格變動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期貨市場的職能又是管理風險的。因此,將期貨市場與風險連在一起的觀點,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 從實踐看,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有了期貨市場后,其經濟運行中日常性的分散化解風險的能力大大強化,金融市場彈性得以提高。如1929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之后就沒有再現類似的重大金融危機。1987年的股災也正因有了股指期貨才得以化解,沒有釀成1929年的大危機。 期貨市場主要靠保證金制度、每日清算制度、強制平倉等系列制度來管理風險,這些制度將每天的價格變動帶來的風險進行分散和管理,使其無法積聚,期貨市場的正常運行使得其每時每刻都具有分散化解、不斷弱化價格波動風險的功能。無論是交易所還是期貨公司,期貨經營機構靠的是這一系列風險管理的制度來維系每日運營。理論上講,期貨經營機構的注冊資本金是沒有用途的,只是在出現極端情況,例如個別經營機構出現大面積穿倉才涉及到注冊資本金的使用。從實證分析角度講,一天或幾天之內價格同方向劇烈變動的行情非常少,不是事物運行常態。從我國期貨市場實踐看,即便像銅價等變動是有史以來幅度最大的,我國期貨公司代理銅的交易也沒有一家出現問題,因此,期貨公司管理風險主要靠制度,而不是靠資本金。 我國的期貨公司的注冊資本金管理體制極不合理。其最低注冊資本金為3000萬元人民幣,與國際上期貨市場最發達的美國相比要高得多。后者最低注冊資本金僅要求25萬美元,我國差不多是其15倍。按照現有體制要求,這些注冊資本金必須存放在專用帳戶,不能使用。這就抹煞了資本金本性,只能放在帳上,用于所謂的抵御風險。以3000萬人民幣計算,按照平均利潤率,每家公司每年就損失300多萬元。這也是我國期貨經紀業10年不能成長的原因之一。客觀實踐告訴我們,國內所有期貨公司2000年以來幾乎沒有動用過注冊資本金,這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那么,為什么許多期貨公司還要增資呢?是不是注冊資本金大了,就一定能夠做大做強呢?客觀實踐似乎得不出這樣的結論。按照交易量排名,近5年來前幾十名的公司大部分都是注冊資本為3000萬元的公司,似乎注冊資本大和做大做強沒有必然聯系。再者,期貨公司增加那么多資本金有何用途呢?是不是一種社會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呢? 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資本的浪費是最大的浪費。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長期短缺的就是資本,我們要珍惜這些資源,不要再主觀臆想一些莫須有的問題,出臺一些政策,讓期貨公司無謂增資,浪費社會資本。至于做大作強,根源在于管理體制,我們應該徹底反思為什么一個行業做了10年還是原地踏步,究竟體制出了什么問題? 我認為,只有進行市場化體制改革,我國期貨經紀業才能走出困境,向股東圈錢沒有任何用途,不僅無助于行業做大做強,反而會造成社會資本的極大浪費。(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教授)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