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融券傳南轅北轍之聲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1日 03:17 第一財經日報 | |||||||||
對于即將實行的融資融券,相關各方有著不同的期望和解讀 融券產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融入券者(客戶)的盈利模式會損傷融出券者(券商)的利益;第二,目前券商對待融券的選擇基本是自營標準,也即財務型投資者的眼光,而不是戰略投資者,這是導致分歧的根本原因
本報記者 陸媛 發自北京 證監會上周發布《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試點管理辦法》之后,客戶和券商相關各方對其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期望和解讀,而對融券的分歧更大。 融券何其難 “目前開展融券業務的確有麻煩。”證監會一位官員昨日表示,“融出券這方到底能包括哪些金融機構呢?證券公司自有券不多,肯定不能滿足客戶需求。” “關鍵是我們想知道融券的空間有多大,到底什么券準許被融?”一位上市公司證券投資部的主管對《第一財經日報》抱怨。 “現在很多客戶認為,只要他們想融的券,我們都應該有,沒有也應該去買,不光客戶這個想法,我們營業部經理都是固化了這個想法。但是我們作為試點公司,將如何選擇建立股票池呢?第一,以自營的標準去選擇,也就是說這些都是自營券;第二,考慮長久持有這些證券,才可能暫時融出去,但現在作為財務型投資者,融出券后,如果被成功做空,那么帶來的損失是我們的,而且一點點融券費用不足以補償我們的損失。”一位有望成為融資融券試點券商的業務主管對記者也發出了抱怨。 對于融券產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融入券者(客戶)的盈利模式會損傷融出券者(券商)的利益;第二,目前券商對待融券的選擇基本是自營標準,也即財務型投資者的眼光,而不是戰略投資者,這是導致分歧的根本原因。 “在我們目前的證券市場上,融入券者,就是看空者,就是做差價,但是我們作為財務型投資的融出券者,客戶的盈利模式正是我們的虧損模式。”一位融資融券草案參與設計者向記者解釋,分歧的根源正是戰略持有與財務持有證券的區別。“境外這些持有證券的機構都是屬于戰略性投資者,而不是財務型投資者,他們打算戰略長期持有該證券,不是炒作,而是想拿分紅分享成長成果,無論該證券漲了跌了都不賣,所以中途可以把這些證券借出去,收點費用,最后這些證券還原封不動是他們的。比如說在香港,大家會戰略持有匯豐,所以融券對他們來說不造成損失,在他們眼中,只要標的本身是不變的就萬事大吉,再多賺一筆融出券的費用何樂不為呢?”該人士表示。 關于誰會成為試點券商來提供資金和證券的借貸,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首批一共5個名額,雖然最近6個月凈資本超過12億元的不止5家,但是最終名單應該包括中信、中金、國泰君安等。” 陽光融資 對于融資,監管層的想法是以正規的、獲得許可的證券公司融資來取代非正常的來源。 對于將占優勢的融資業務,券商這方顯得比較有信心。“相對于融券來說,融資業務會比較多發生一些。我知道以前的三方監管可以融資,而且也知道現在還有些營業部可以很方便地但是不能公開地融資,因為這是違規的。監管層的想法正是想把這種違規的、地下的融資方法拿到桌面上來,取代非正常的來源。” “此前比較常見的做法是1:0.9或者1:0.8的比例融資,利率是15%。我們一般的平倉線是65%,也有50%的。別忘了,你是在用別人的錢做,判斷錯了,就是雙倍的錯誤。”一位大戶表示。 對于投資者來說,無論正規融資還是地下融資,帶來的壓力都是一樣的。“融資以出乎你意料的方式改變你操盤的心態,這跟你用自己的錢操盤的心態完全不同,你會不由自主變得急躁難耐、患得患失。”一位操盤手慨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