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 > 正文
 

國內食糖需求穩步增長 制糖行業明年仍景氣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10日 05:37 中國證券報

  海通證券 丁頻

  糖價是判斷制糖行業是否景氣的最主要的指標,回顧1991年國務院決定改革食糖流通體制、放開食糖價格以來,國內的食糖價格波動明顯。這也是將制糖行業定義為周期性行業的主要原因。國內糖價的最低點出現在1992年,價格為1500元/噸;2006年2月,國內食糖價格創出5400元/噸的歷史新高。我們認為糖價的波動是由供求關系所決定的。

  國內食糖需求穩步增長

  食糖的需求來源于家庭需求和工業需求,兩者占比分別為25%和75%。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食糖人均消費水平呈現逐步上升態勢。城鎮居民的食糖支出和消費性支出均上升明顯。因統計原因,我們無法獲知農村家庭的食糖支出水平,但近幾年農民收入的提高速度超過了城鎮居民,農村家庭的消費性支出明顯增加。事實上,我國食糖人均年消費量僅有8.6千克;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21千克,與我們有著相似飲食習慣的臺灣和香港地區也分別達到23.90千克和31.00千克。2001年12月國務院公布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明確了2010年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總體目標:為保障合理的食糖攝入量,到2010年達到城鄉居民每年消費食糖10千克、農村居民每年消費食糖8千克的目標,即人均每年食糖攝入量為9千克,按14.3億人口計算, 2010年我國的食糖年消費量可望達到1400萬噸以上,以2006年我國消費1100萬噸計算,到2010年平均年復合增長率為6.21%。

  另一方面,制糖業最重要的下游產業是食品工業。近年來,食品制造和加工行業的銷售收入保持平均15%以上的穩定增長,從而導致工業用糖迅速增加。具體細分,食品工業主要包括飲料制造業,餅干制造業,糖果、果凍制造業,罐頭制造業和乳制品制造業。展望未來,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和消費水平的提高,食品工業仍將維持穩定的增長態勢。從00/01榨季到05/06榨季,我國食糖的總需求由850萬噸上升至1100萬噸,年復合增長率達到6.65%。即使考慮因高糖價導致的消費需求減少的可能性,我們認為未來三年食糖需求仍將保持5%-8%的增長。

  國內供應波動明顯

  我們在前文已明確指出,我國國內的食糖需求在未來仍呈現穩定增長的格局,年增長速度維持在5%-8%之間。所以說需求是穩定的,而導致供給不確定性的因素非常多,這也正是我國食糖價格頻繁波動的根本原因。2005/06榨季全國累計產糖881.5萬噸(上榨季產糖917.4萬噸)。其中,甘蔗糖800.8萬噸(上榨季為85.1萬噸),甜菜糖80.7萬噸(上榨季為60.3萬噸),這也正是06年國內糖價飆升的根本原因。但伴隨著國內糖價的不斷上揚,農戶的種植熱情高漲,中國糖業協會預計06/07榨季我國食糖產量將達到1000萬噸,需求量大致為1100-1150萬噸,考慮進口因素,國內05/06榨季出現的需求缺口將減少,甚至趨于平衡。

  供應受制于播種面積與天氣

  2005/06榨季我國的糖料(甘蔗和甜菜)播種面積是2033萬畝,是連續第三年下降。伴隨著國內糖價的不斷上揚,糖料收購價格也逐步攀升,糖料種植的比較效益要超過許多農作物種植。如廣西甘蔗種植的比較效益超過春玉米、春花生、木薯,農戶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縮減這些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改種甘蔗。據廣西農業部預計,由于廣西蔗價達到歷史最高,帶動甘蔗面積可能突破歷史記錄,2006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將在2005年1086萬畝的基礎上增加10%,達到1195萬畝。由此可以預測,如果沒有大的自然災害出現,2006年我國糖料種植面積將增加150萬畝以上,達到2183萬畝,但與1998年最高歷史記錄的2447萬畝相比尚有一定距離。

  甘蔗是四季性生產植物,原產于熱帶地區,隨著世界制糖工業的發展,現已生長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甘蔗的生長受到各種自然條件的限制,需大量及經常性雨水來生產糖分,干旱會嚴重影響單位產量。從一定程度上講,天氣可能左右產量。以05/06榨季為例,云南、海南遭遇干旱,云南的產量由上榨季的159萬噸下降至141萬噸,海南的產量由38.5萬噸下降至17.8萬噸,導致全國食糖產量由上榨季的917.4萬噸下降至881.5萬噸。減產是05/06榨季國內食糖價格飆升的最主要原因。

  考慮到06/07榨季國際食糖供需趨于平衡,國際糖價維持在高位運行,我們的判斷,2006-07年糖價表現將遜色于2006年的上半年,但依然處在景氣周期,仍是投資制糖上市公司的時段。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