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調準備金率已非猛藥 利率調控亟待常規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7月05日 09:04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 于力 郭鳳琳 今天起,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上調0.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1500億元左右的貨幣被央行“雪藏”———從市場上消失。 但是,在目前流動性過于充足的情況下,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已非緊縮貨幣的“猛藥
存款準備金率“藥效”有限 相對于其他貨幣政策工具,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通常被認為是“巨斧”或“猛藥”。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一方面直接凍結銀行一定數量的流動性,另一方面具有“乘數”效應,產生多倍收縮貨幣的作用。 但目前在我國卻并非如此。這是因為,在法定存款準備金之外,商業銀行存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遠超過其維持正常運營所需要的水平,可用來補充法定準備金,從而對法定準備金率的上調起到緩沖作用。另外,目前商業銀行持有大量的央行票據,也能隨時從銀行間市場獲取資金,應對準備金率上調的影響。 目前,超額準備金利率為0.99%,遠低于法定準備金利率1.89%。因此,在央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后,商業銀行有動力將此前存在超額準備金賬上的資金轉入法定準備金賬戶。 5月末,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約為2.5%。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后,則意味著超額準備金率可能會下降至2%左右。 不難看出,上調法定準備金率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的“此消彼漲”,總的準備金數量并未發生大的變化。所以,上調法定準備金率對貨幣收縮的作用,不能期望太高。 央行有關負責人曾表示,目前,商業銀行在央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存款準備金余額約2.3萬億元,并持有7萬多億元流動性較高的國債、金融債券和央行票據等資產。因此,上調法定準備金率后,銀行體系可用資金數量仍會相當充裕。 還利率常規調控工具地位 在發達國家,通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來平抑貨幣擴張壓力,已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事情。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存款利率逐漸放開,以美聯儲為代表的各國央行,逐步轉向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和再貼現窗口,對貨幣市場利率進行調控。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市場化取向的經濟金融改革不斷深化,銀行一年期存貸款利率逐漸成為央行調控經濟的常規工具。1996年至2002年,我國旨在擴大內需、抑制通貨緊縮趨勢的宏觀調控中,曾連續8次下調存貸款利率。但是,2003年以來的貨幣政策調控則鮮用利率工具,而頻頻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其主要原因是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即讓中美利率保持一定的利差,從而加大投機人民幣升值的熱錢流入成本。 面對當前我國投資和信貸持續高位運行的態勢,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應恢復利率作為貨幣政策常規調控工具的地位。通過利率這一價格杠桿作用,為經濟中過熱的領域降溫,實現經濟均衡發展。 觀察人士認為,目前需打破制約利率這一價格工具出臺的“瓶頸”。實際上,人們所擔心的加息后國際投機資本大量涌入我國,從而增強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情況,可能不會發生。這是因為,盡管同為各自國家的基準利率,但中國的商業銀行1年期存貸款利率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同業拆借市場隔夜利率不具可比性。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短期行為,賭人民幣升值的投機資本,不大可能通過長期存款方式套利。其是否流入,主要取決于對兩國資金綜合收益率水平的比較,并非單純考慮兩國利率之差。 即使沿用“人民幣與美元必須保持一定利差”的定勢思維方式,隨著美聯儲日前第17次加息,聯邦基準利率已升至5.25%,中美利差進一步擴大。這已經為我國提高存貸款利率騰出空間。 據此,利率這一常規調控工具的復出,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