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期國債利率可能突破3.6%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2日 05:43 中國證券報 | |||||||||
主持人:王棟琳 嘉賓:國海證券 何康 南京商行 李顥
東莞商行 秦娟 主持人:本周五,九期國債將招標發行,這是今年第一只、也可能是唯一一只期限20年的國債,計劃發行總額300億元,將跨市場發行。 在準備金率上調以后,分析人士對債市后市的看法出現分歧。本周一1年期的農發行六期債中標利率為2.8%,遠高于預期,引發了市場對收益率上行的擔憂。明日超長期債的發行引起廣泛關注,可以用來檢驗準備金率下調后債市長端收益率水平。 稀缺性將拉低利率 何康:本次政策調整仍屬微調。但是,由于信貸增長較快,央行已經開始著手出臺系列舉措抑制信貸的過快增長,上調準備金率只是系列措施之一,如果信貸回落勢頭不明顯,央行將可能繼續出臺其他的調控政策。另外,央行主要通過收緊流動性抑制信貸擴張,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將繼續有所緊縮,未來幾個月債券收益率曲線上行可能性較大。 主持人:央行可能繼續收緊流動性,是否意味著長債收益率會大幅抬升? 何康:對于長債來說,稀缺性仍將拉低收益率。剩余期限在20年左右的債券在銀行間市場交易量極不活躍,我們主要參照05國債04在交易所市場的成交情況進行預測。 最近05國債04在交易所市場的收益率大致在3.64%。一般而言,跨市場國債在交易所市場和銀行間市場的收益率差較小,兩市利差在3個基點左右。因此,以05國債04為基準,預計2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約在3.62%左右。 20年期國債在19日的收益率大致在3.63%~3.65%之間。長期國債具有稀缺性,預計本期國債將是06年財政部發行的唯一一只20年期國債,壽險資金對長期債券的需求較大,稀缺性將拉低本期國債的招標利率。 繳款、一年付息兩次以及手續費因素對招標利率的影響約為4個基點。綜合以上因素以及近期國債招標情況,預計本期國債招標邊際利率大致在3.60%附近。 長債風險仍需釋放 主持人:從六月初開始,債市一直處于下降通道中,央票利率也出現大幅抬升。這是否意味著收益率上行空間在減小? 李顥:5月份以來,貨幣市場利率上升過快,中長期債券利率調整則顯溫和,導致個券的定價相當紊亂。總體來看,短債的利率調整已經基本到位,繼續下跌的空間有限。中長期債的利率風險則仍需進一步釋放,尤其是國債和企業債等品種。 以短融和長期企業債為例,本質上都屬于企業債,主要差別在于有無擔保,但1年期短融的收益率已經調整到3.3%-3.6%,甚至更高,10年企業債的收益率僅在4.05%左右,其中的利差明顯過窄。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短債和中長期債的走勢將有所分離,從而導致債券收益率曲線的斜率上升。 與金融債相比,國債收益率曲線的扁平化現象更加突出。從需求來看,長期債的需求日益減少,主要表現在部分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其參與以長期持有為目的,對二級市價的波動并不十分關注。預計本期債券的招標利率將在3.6%左右,考慮到15年期國開債060211的招標利率曾大幅上升突破市場預期,不排除這種現象在本期債券上也會重演。 建議投資者放棄或謹慎參與本期債券。考慮到中長期債券的利率風險以及當前長期債的流動性極其不佳,即使博弈邊際也沒有任何的價值。二級市場也建議減持中長期債券投資,更多的關注短債價值。 IPO對資金分流因素不可忽視 主持人:在新股發行影響下,本周貨幣市場利率出現較大波動,是否會對本債發行造成影響? 秦娟:周二2.57%的央票利率比上周上升了9BP,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當天中行IPO開始網下申購凍結資金。由于IPO啟動,證券公司、基金和保險公司會積極參與其中,資金的分流使得目前銀行間R007加權利率有所上升,在周二曾超過2.3%,這兩天則穩中有降,到了2.18%左右。 隨著中行IPO對資金凍結的完成(預計到下周一),筆者認為7天回購利率可能會有所回落。但是由于正值半年末,鑒于作出漂亮的報表,估計逆回購報價會減少很多。所以預計7月5日前,7天加權回購利率會在2.15%左右。 近期是債券發行比較密集的期間,IPO的資金分流對債市的影響也比較明顯。在中行IPO之前,觀望氣氛將比較濃厚,宏觀面的利空因素越來越多。 對于20年期國債,由于受到后半年CPI漲幅增大的影響,宏觀面不利因素顯現,長期債券的投資風險加大。但是考慮到今年國債的發行量減少,尤其是隨著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長期國債將成為稀缺品種,筆者認為此次國債會受到商業銀行的喜愛。 剩余期限為19年的05國債04賣盤報價在3.57%左右,筆者認為此期國債的票面利率會落在3.6%以上,邊際中標利率可能會在3.65%至3.67%。由于近期IPO很多,股市的吸引力增強,所以除了大的保險公司外,中小保險公司對此次債券的需求可能不是很強烈。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