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正文
 

儲蓄國債開拓國債投資新渠道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0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本報記者 金蘋蘋

  從7月份開始,市場上又多了一種新的投資理財產品可供投資者選擇———那就是可提前兌付、任意選擇到期返本付息或者按年付息的電子式儲蓄國債。代銷電子式儲蓄國債的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從今天(6月20日)起接受開戶申請,另外4家獲準代銷電子式儲蓄國債的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和北京銀行也將在近期開始接受開戶申請
。醞釀已久的電子式儲蓄國債的即將上市預示著儲蓄國債終于掀開 了“神秘的面紗”,正式和廣大投資者見面。

  國債向來是一種深受老百姓青睞的金融產品,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國債發行期間投資者排長隊購買的情景。據有關人士介紹,電子式儲蓄國債是指財政部在境內面向個人投資者發行、以吸收個人儲蓄資金為目的、滿足長期儲蓄性投資需求的、用電子方式記錄債權的一種不可流通人民幣債券,很適合那些收入比較穩定、追求長期穩定收益或是對資金的流動性要求不高的投資者的

理財需求。

  滿足長期儲蓄需求

  我國現有的國債品種主要是記賬式國債和憑證式國債兩種,市場上缺乏一種能夠專門針對老百姓的儲蓄特點、期限、利率設計更加靈活、購買更加方便的國債品種。儲蓄國債(電子式)是一種偏重儲蓄性質的債券品種,它主要以吸收個人儲蓄資金為目的,滿足長期儲蓄性的投資需求。

  據業內人士介紹,與憑證式國債不能交易流通、也不能提前兌付,需要資金時只能抵押融資相比,儲蓄國債(電子式)更多地考慮到老百姓的流動性需求。儲蓄國債的設計期限比較長,可減少老百姓國債到期后趕緊再買新債的現象,不僅滿足了投資者長期穩定低風險投資的需求,也降低了相關部門和機構的發行成本和交易成本。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儲蓄國債只面對個人投資者發行,企事業單位、行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等機構投資者不能購買。這就避免了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搶購國債的現象,能更好地滿足廣大個人投資者的國債投資需求。

  產品設計更為豐富

  據悉,儲蓄國債在發行方式、品種設計、利率定價機制、承銷機制上與目前的憑證式國債有很大的差異。在海外市場上,儲蓄國債的利率通常以同期限品種的記賬式國債市場利率為基礎定價。在品種的設計上,有固定利率的和浮動利率的,也有與通脹率掛鉤的,甚至還有有獎儲蓄債券。儲蓄國債在期限的設定上也相當靈活,既有短期國債,也有長期國債。如美國的儲蓄國債最長期限可達30年。

  據財政部和央行公布的《儲蓄國債(電子式)代銷試點管理辦法(試行)》顯示,儲蓄國債(電子式)將從發行之日起計息,付息方式分為利隨本清和定期付息兩種。到期一次性償還本金和利息,可以滿足追求資產增值的投資者的需求;而定期支付利息則能夠滿足追求穩定收入的投資者的需求,更加適合養老型資金的投資特點。在儲蓄國債(電子式)試點期間,財政部將先推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和固定利率變動期限兩個品種。

  另外據悉,財政部和央行在對儲蓄國債的稅收上取得了一致意見,即按照憑證式國債稅收管理辦法,對儲蓄國債的利息收入免收所得稅。這對于投資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

  債權記錄確保安全

  即將面市的儲蓄國債(電子式)將以電子方式記錄債權,通過投資者在試點

商業銀行開設的人民幣結算賬戶進行資金清算,債權記錄將更加科學安全,購買兌付手續相對也要簡便的多。

  投資者如果想要購買儲蓄國債,需在試點商業銀行開立個人國債賬戶,開戶時應提供有效身份證件,投資者在同一試點商業銀行只能開設一個賬戶。根據規定,投資者購買電子式儲蓄國債時需要在個人國債賬戶開戶行設立一個人民幣結算賬戶,作為個人國債賬戶的資金清算賬戶,資金清算賬戶與個人國債賬戶的開戶人應為同一個人。儲蓄國債(電子式)以100元為贖買單位,并且按單期國債設單個個人國債最低、最高購買限制額。設立限額是為了區別儲蓄國債與居民儲蓄的不同。

  投資電子式儲蓄國債還是有門道可循的,據理財專家介紹,國債的風險一般與銀行利息相關。盡管國債被稱為“金邊債券”,但投資國債并不是完全沒有風險,由于國債收益與銀行利息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投資者購買國債的時候應該對此有所考慮。人民幣是否加息將直接決定投資國債收益的多少,如果加息,投資債券的利息收入相對就要減少。因此,在目前存在加息預期的情況下,一旦加息,國債的市場價格可能就會下跌。對于投資者來說,屆時分批買入折價的國債是比較劃算的。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