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上市飛奔 最大的問題是尋找新的投資故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7日 10:36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李小民 中國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3988.HK)A股發行剛剛啟動,工行上市也開始“飛奔”。 7月1日,中國工商銀行將向香港聯合交易所(以下簡稱“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表,預計最遲不晚于10月份實現在港上市。
“建行和中行的成功發行,對工行形成了很大的壓力。”一位工行內部人士透露,“在工行發行過程中,如何向投資人講述工行的故事?如何尋找投資者的興奮點?這是一個問題。” 時間表以“日”衡量 最近一段時間,在工行系統上下都在進行著大大小小的會議,主題只有一個:工行馬上就要上市。記者得到的工行內部會議通報顯示,工行將在7月1日左右向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表,隨后展開具體推介工作,爭取在今年10月前完成上市工作。 記者獲悉,工行赴港上市申請已于3月中旬獲得銀監會批準。根據此前建設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0939.HK)和中行的經驗,從向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到掛牌上市,其間大約需要兩到三個月時間。此前,香港市場曾盛傳,工行準備于9月4日在港交所掛牌。 和中行“H+A”的模式一樣,工行也準備在香港上市后盡快在內地發行A股。工行行長楊凱生日前表示,工行上市的地點和時間并不完全取決于自己。但只要條件允許,在完成境外上市后,工行愿意盡快在A股上市。 關于工行上市的具體時間安排,楊凱生表示,工行現在有非常具體的時間表,甚至細到了“日”。以這個時間表衡量,目前一切都在按計劃展開。 目前,工行在總資產、總資本、核心資本、營業利潤等多項核心指標上,都穩居國內銀行業第一。截至2005年底,該行總資產已經超過6.4萬億元,資本充足率接近10%,不良貸款率已經降為4.43%。 工行將是繼交通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3328.HK)、建行和中行之后,第四家赴香港上市的內地大型商業銀行。業內人士認為,作為內地資產規模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工行H股集資規模有望超過中行IPO(首次公開募股)的融資額,刷新全球IPO新紀錄。 為此,工行組建了陣容豪華的承銷團,包括美林集團、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投行團(含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和工商東亞。業內估算,工行IPO將給承銷團帶來超過3億美元的傭金。 高盛作用舉足輕重 前述工行內部人士表示,由于在交行、建行和中行之后上市,工行顯然不可以也不可能簡單地重復前者的“故事”——諸如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海外投資人對銀行的認同等等,尋找新的投資興奮點是工行目前最撓頭的話題之一。“從目前的發展情況看,除了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這一概念以外,戰略投資者也許將成為工行‘故事’的重點之一。” 4月28日,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別與高盛集團、安聯集團和美國運通公司順利完成資金交割。三家境外戰略投資者總計投資約為38億美元,購買工行新發行股份241.85億股,股權比例總計為8.89%。這是迄今為止境外投資者對中國金融業最大的單次投資。 “其中的核心是高盛。盡管高盛沒有進入承銷團,但高盛帶給工行的改變是很大的。”前述內部人士稱。 完成戰略引資后,高盛與工行的合作迅速進入實質階段。雙方組成了一個合作項目指導委員會,分別由工行行長楊凱生和高盛亞洲首席執行官Michael Evans出任聯席主席。該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開展雙方在公司治理、風險管理、資金交易、資產管理、公司與投資銀行、不良貸款管理、員工培訓等7個方面的合作。 在高盛的協助下,作為工行和高盛在資金交易領域的合作進展成果之一——雙幣種結構性理財新品已經面市。 前述工行內部人士進一步指出,在工行引資的過程中,高盛功不可沒。“安聯集團和美國運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對高盛的信任和對工行的興趣才選擇加入的。” 高盛是華爾街的翹楚,其CEO近期剛剛接任美國財長,同時高盛公司與中國銀行有著“長期密切”的合作關系,多次參與中國銀行重大項目,包括中銀香港(資訊 行情 論壇)的重組、上市及后續發行。交行2005年在香港進行了22億美元的發行上市,高盛與匯豐一同參與了承銷。高盛也在為民生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的首次公開發行提供顧問服務。所以,海外投資人對高盛和工行的合作十分看中。 “承銷團看似強大,但也會導致一些問題。從已經發行的交行、建行和中行看,無一不是有主導性全球投資銀行推動整個發行工作。龐大的發行團隊并不意味是合適的發行團隊。事實上,從中行的案例中就可以發現,給投資人一個好‘故事’、一個選擇投資的興奮點是多么的重要。”某外資投行人士坦言。 華林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劉勘認為,工行H股上市不會對中行、交行和建行的股價產生重大影響。但他認為,工行不應該再采用“先H后A”的上市方式,因為這將使A股投資者處于不利地位。“如果先H股后A股,勢必造成A股投資者要以更高的成本購入工行股票,這對A股投資者來說是不公平的。” (本報記者黃嶸對本文亦有貢獻)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