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IPO叩開A股新藍籌時代 大跌只是臨產前陣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7日 23:5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莫 菲 上海報道 6月7日,中國股市一片慘綠,上證指數大跌89點,跌幅接近6%,創下本輪行情的最大跌幅。
“這可以看作是中國銀行A股臨產前的陣痛。”當日收盤后,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 再過兩天,6月9日,中國銀行A股發行將在發審會進行審核。其招股說明書(申報稿)稱此次發行規模為不超過100億股,融資不超過200億元。而在上市日程方面,日前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表示,中行在進入內地發行A股程序后,希望在1至2月內獲批發行。 中行登陸A股,將創下國內資本市場的數項記錄之最。其IPO股數、總資產4742億人民幣和凈資產2338億人民幣都將刷新市場紀錄。 “而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中行A股IPO是一個標志,意味伴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更多的優質大盤藍籌公司將能夠登陸A股市場,讓國內投資者可以分享大公司的優質成長。”申銀萬國研究所勵雅敏認為。 當然,成長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6月7日的股市大跌,表明市場正在學習如何接受類似中行這樣的‘龐然大物’”,興業基金管理公司一位人士認為,這也正是中國股市走向新藍籌時代的‘成長的代價’。 非常通道 按照證監會為支持優質企業上市而一路綠燈放行的慣例,預期中行登陸A股的時間將為時不遠。 “國內機構都十分歡迎中行回歸A股,屆時可能出現萬億資金爭食中行新股的盛況。”興業基金管理公司人士分析認為。 中行上月在港發行時受到的熱烈追捧是最好的征兆。 數據顯示,面對256億H股的龐然大物,中行H股公開發行和國際配售部分分別吸引了2866億和14300億港元資金參與,凍結資金創下港股市場歷史之最。超額認購倍數機構投資者是20倍,個人是70倍。最終以詢價區間上限2.95港元(3.05元人民幣)成功發行,募集資金755億港元。 6月6日,在中國證監會公布中行A股IPO上會消息之后,中行逆風上市,收盤股價為3.575港元,較發行價上漲了21%,極有可能港股將行使15%超額配售權。 在港股被熱烈追捧的背景下,中行A股的發行價格成為市場下一步關注焦點。 “相比H股,此次A股股數100億股規模小得多,募集資金200億不到H股的1/3,但這不影響中行A股的估值水平,”上述基金公司人士判斷,“A股發行價格的詢價區間將在3元至3.5元人民幣。”中行A股發行價將在H股發行價基礎上小幅上升。 根據中行招股說明書(申報稿),2005年中行凈利潤274億,每股收益0.15元,每股凈資產1.12元,凈資產收益率12.6%。不良率4.6%,資本充足率10.4%,撥備覆蓋率80.6%。 截止6月6日,中行H股的PE(市盈率)為24.64,PB(市凈率)為3.30。 分享成長:“A+H”示范效應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行A股發行的市場和政策意義要更大于對中行本身融資的意義。原因有兩點,興業基金管理公司人士說。“首先,中行H股募集755億人民幣,國際資本對其熱烈超額追捧,超額配售權計劃即將執行。如出于自身成本和融資時間考慮,中行完全有能力在香港市場上多募集200億人民幣以取代A股發行。這樣可節省許多錢,”他說,畢竟在A股市場發行要涉及另一筆巨額中介費用(承銷費用在3億左右),還要花費一二個月發行準備時間。 其二,證監會如此迅速地安排中行A股發行的一切手續,目的很明顯——希望中行A股快些上市,使A股發行價與H股價格不要產生過大差距。 “時間拖的越長,H股市價波動越大。管理層希望中行H股溢價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不要出現H股上漲而迫使A股發行定價抬高。這樣才能使國內投資者與H股國際投資者一起共同分享中行的成長空間。”該人士分析,中行“A+H”示范效應正在于此。 “其實,中國股市的根本問題不是資金面的問題,而是上市公司質量。”上述人士說,“資金是表層,上市公司質量才是脊梁。歐美典型市場的發展經驗表明,一大批持續、穩定、持久增長的國際性大公司的上市,是保證市場穩定和持續發展的基礎。” “通常這些上市公司的股本規模大,難以短期炒作,但業績好,長期投資的價值大、未來發展的空間大,便于機構投資者包括境外合格的機構投資者,以及基金、保險和社保等資金進入。”他說。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使得中國證券市場不被邊緣化,并且逐步主流起來。” 據悉,證監會在推動大型企業在境內證券市場上市方面,已經給予了很多制度上的優先安排。不僅在同業競爭、關聯交易等方面給予適當豁免,同時在材料受理、提交發審會討論、發行安排等方面給予照顧。 “新藍籌時代”展現? 事實上,在2005年以前,發展了十多年的A股市場能稱為大藍籌的股票也只有中國石化、招商銀行等十多家。流通市值最大的前十家公司凈資產總額只有3970億元,凈利潤不到580億元。 相比之下,近年來,中移動、中石油、中國人壽等一大批業績優良的國有大型企業已經在海外上市。 據初步統計,我國在境外上市的企業已達到近300家,流通市值在2.2萬億元以上。在海外上市的十大中資股的凈資產值已高達13858億元,2004年凈利潤為2610億元。 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也正在把海外上市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 “當時,造成我國企業熱衷海外上市的原因很多,如政策上的放寬與鼓勵、境內證券市場的資金壓力,以及境內證券市場發展還不成熟和完善,不能滿足不同類型與規模的企業上市的需要等。”上海證券交易所一份報告顯示,但大量優質大企業境外上市顯然存在著很大弊端。 比如導致國內股票市場投資資源的流失,降低股票市場對我國國民收入的貢獻,境內大量快速成長的包括機構投資者在內的投資者卻缺乏優質投資品種和擴展投資渠道的途徑,難以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等。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過去幾年,僅巴菲特投資中石油H股,收益已高達數十億。而由于中石油沒有發行A股,國內投資者只能望洋興嘆。”東海證券經紀業務部一位人士告訴記者。 不過,申銀萬國研究所的李蓉認為,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大半完成,如今的A股市場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首先,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解決了中國資本市場最核心的制度問題,市值成為衡量上市公司價值的核心標準,大小股東在企業市值利益上的一致性逐步得以提高,這為優質大企業的境內上市創造了制度條件。” 除此之外,李蓉還指出,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使得中國資本市場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地位逐步提高,境內外資本市場緊密聯動的跡象日趨明顯。“中國制造”題材將融入國際資本市場視野。這為優質大企業境內上市創造了良好的市場條件。 而更重要的是,當前中國投資者的信心恢復,市場資金充沛,都使得A股市場基本具備了承接優質大企業上市的能力。 高盛亞太投資研究部執行董事鄧體順稱:“最近我接觸的好多海外投資者都在打聽,怎么能盡快進入A股市場,QFII額度今年100億美元、明年200億美元都是有可能的。” 在此背景下,中行A股發行將“僅僅是一個時代的開始”。 記者了解到,在中行之后,工行、農行均將步入“A+H”上市過程。此外,首都機場集團、中國航天集團和其他160多央企中的一部分會選擇在A股上市。 承受力之辯 對于中行此次發行對A股市場的短期影響,各方意見不一。 寶來證券投行人士認為,此次中行不論是籌資200億還是300億元,作為第一家全流通下的A+H模式的股票,對于A股的短線沖擊都是存在的。 “炒新股”效應下,中行上市,必然導致其它大盤藍籌股在指數中的比重下降。A股市場的主力資金顯然需要調整倉位、重新進行資產配置以買進中行,而首當其沖受到沖擊的就是作為成份股的其它的銀行股,從而對大盤造成沖擊。 但也有部分市場人士對此持樂觀態度。 5月前后,不少基金開始陸續減倉,為即將重新開啟的市場融資功能做準備。而對藍籌股稀缺的A股市場來說,眾多基金翹首以盼的正是類似中行這樣兼具流動性和良好前景的優質大盤股。 “資金是承接優質大企業上市的關鍵,但我們認為,當前資金短缺已不再是個關鍵問題。”申萬一位研究員表示。 事實上,中國居民儲蓄存款今年一季度已突破了16萬億,中國股市市值在GDP的比重仍很低(2005年約為18%),占整個金融資產的比重更低。 加上伴隨著政策的支持與信心的恢復,社保、保險、企業年金、QFII等大量資金紛紛入市。據初步統計,目前的保險資金約有9200億元,只有5%左右進入中國股市;企業年金目前規模近500億元,加上以年金名義銷售的保險產品,存量規模約1000億元;社會保障基金經過幾年的不斷積累,目前已達到1300億元的規模。 “在此次中行上市的進程中,預計市場會逐漸學習如何接受超級大盤股的上市,”上述研究員稱,“例如香港市場新股頻發、大盤股頻發,但大盤卻相當穩健。恐大,或恐劣,投資者其實更厭惡后者。” “今天的大跌,只是適應和成長過程中的一次陣痛而已。”他最后說。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