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中國股權分置改革專網 > 正文
 

后股權分置時代的中國證券市場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5日 11:49 《華商世界》

  股改給股市帶來八大積極變化,股市迎來嶄新發展階段,國內外投資者普遍看好。但股改不是萬能的,股市仍需不斷改革和創新

  文/任正德

  備受關注的股權分置始于2005年4月底,經過兩批公司的成功試點,深滬兩市至今已有
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完成股改,市值占總市值的70%以上。可以說股權分置改革的大局已定。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要求,2006年內完成股改不會有懸念。

  這次股改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根本性制度變革,旨在消除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制度性差異,逐步實現全流通,以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對國民經濟的真正促進作用。

  隨著股改的加速推進,股改的正面效應已經不斷顯現。可以預期,股改完成后,股市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會出現更大的深刻變化。

  變化一:投資價值得到提升

  股價的高低關乎證券市場的生存發展。在股權分置下,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同股不同價”,出現二元股價結構,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客觀規律被人為割裂,股價難以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實價值。

  股改后在全流通背景下,二元股價結構壽終正寢,實行的是“同股同價同權“;定價機制將走向市場化,真正按上市公司內在價值和市場供求關系確定股價,使股市趨向價值回歸。

  在股改進程中,股市估值已明顯發生變化。鑒于10送3這樣的平均股改對價,目前的估值水平走向合理區域,市盈率下降到14-16倍,出現“資金洼地”效應,切實提升了股市的投資價值。因此,近來各種新老資金紛紛進場,攻城拔寨,滬市順利地突破了1400點。

  人們原先擔心實行“新老劃斷”時全流通的新股會奔流而出,再融資又重新開閘,加上已完成股改的公司部分非流通股可以流通,這樣的大擴容會使股市一撅不振,甚至出現崩盤。現在看來,不會出現人們所擔心的情景。中國

證監會已宣布,“新老劃斷”不是簡單地以某個時點作為實施的標志,而是根據改革進展情況和市場可承受能力漸進推開。具體做法分三步走:第一步,恢復不增加即期擴容壓力的定向增發;第二步,擇機恢復面向社會公眾的其他方式的再融資;第三步,擇機選擇優質公司,啟動全流通條件下的首次公開發行。這種積極穩妥的做法已在股市引起良好反應。至于全流通帶來的擴容問題,只要遵守“鎖一爬二”規則(即非流通股在股改后第一年不流通,第二年只能流通5%,第三年流通10%),不會影響股市大局。

  變化二:逐漸恢復股市固有功能

  證券市場的基本功能,簡言之有三:一是融資,二是投資,三是優化資源配置。在股權分置條件下,加上其他歷史原因,中國的證券市場功能嚴重錯位,股市變成了單純的圈錢場所,甚至有的經濟學家稱其為“賭場”。特別在5年的漫漫熊市中,其融資和投資功能喪失殆盡,在三分之二股權不能流通的情況下,更談不上優化資源配置了。

  但股改后情況自然不同,投資者和融資者有了統一的定價機制,股票價格成為兩者共同的價值判斷標準。市場以價格為信號,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優質股票,進而實現金融資本轉向產業資本。而劣質股票則遭到市場冷落,乃至退市,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機制,優勝劣汰,資源得以優化配置。基于這種良性互動,投資者和融資者各得其利。

  變化三:促進上市公司提高質量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資本市場發展的根本。在股權分置下,享有控股權的非流通股東與流通股東之間利害關系不同。流通股東關心的是決定其盈虧的股價,非流通股東則關心凈資產值的變化,股價的漲跌與其無關。而全流通后,上市公司的大小股東利害相同,休戚與共,出現“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局面。股票市場的價格就是大股東持有股份的價格,價格的漲跌與大股東切身利益相關。因而,大股東必然從關注凈資產值轉到關注市值和股價,從股東之間的內部博弈轉向市場博弈,其運作和行為將會逐漸趨于理性。再加上全流通帶來的更多并購重組壓力,會促使上市公司“不用揚鞭自奮蹄”,努力優化治理結構,不斷提高其質量。

  變化四:投資者結構及理念趨向成熟

  近幾年來,雖然我們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但由于股權分置的制度缺陷,股市投資價值扭曲,機構投資者入市猶豫,發展緩慢,尤其是保險資金、社保資金、

企業年金等長線機構投資者發展不足。股市結構不盡如人意,制約了證券市場的發展。

  隨著制度障礙的破解,股市投資價值顯現,正吸引國內外機構投資者紛至沓來,機構投資者將成為股市的絕對主力。在股市結構的變化中,最突出的一點是股改使原有非流通股東會變成市場的超級主力,連基金也相形見小,有專家認為,中國股市將進入“明莊”時代。

  在機構投資者占主導地位的成熟股市上,由于真正的投資活動越來越公平,過度的投機受到抑制,價值投資理念會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屆時,投資者入市的收益不是像現在這樣主要來自股價之差,而是來自上市公司的紅利和資本利得。因此投資者會更加關注上市公司的質量,加強對投資對象的研究。

  變化五:并購重組將層出不窮

  股改前,上市公司只要不破產清算,不管控股大股東怎么倒行逆施,掏空上市公司,也不管如何管理混亂,經營不善,其控制權往往不會動搖。而股改后,全流通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從“一股獨大”逐漸變為相當程度的分散化,各公司的股價分化加劇,這就為市場化收購、兼并和重組創造了條件。有些專家認為,后股權分置時代也是“新興的并購時代”。

  并購有良性和惡性之分,股改后在二級市場舉牌和要約收購將成為并購的主流。并購的目的不同,并購的對象也各異。但一般而言,無論何種性質的并購,都會把下述各類企業作為并購的重點目標:一是經營不善、虧損不斷、股價跌跌不休的企業;二是行業的龍頭企業;三是價值被明顯低估、有巨大潛力的企業;四是擁有品牌、技術或資源優勢的企業。

  變化六:股改催生資本市場高效發展

  可以說,股權分置改革本身,就是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制度創新。股改的過程也是不斷創新的過程。股改啟動一年來,交易產品、交易制度和交易方式等方面,都有接二連三的創新,比如權證的推出,在權證交易中T+0回轉交易的實施,股改對價和上市公司股東分類表決的推行等。

  在全流通背景下,由于股改破除了制度“瓶頸”,又由于《證券法》和《公司法》的修訂解除了制約證券市場創新和發展的“禁令”,使人們對市場的創新有了更豐富的想象空間。

  據悉,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研究融資融券、指數期貨和做空機制,有可能在股改完成后逐步推出。證券市場的做市商制度、差異化機制和其他證券衍生產品等,也可能在以后不斷提上創新日程。

  變化七:資本市場將更加“國際化”

  中國資本市場的“同股不同價不同權”,這在國際上是獨一無二的,市場機制、發行制度、估值模式等方面也因而極富“中國特色”。

  股改后,由于制度性差異的消除,中國證券市場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包括發行制度、交易制度、退市制度、信息披露和并購規則,會相應出現重大調整,總的方向是減少“中國特色”,增加“國際慣例”。由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的相繼引入以及市場機制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中國股市正由半封閉狀態變成真正的開放市場。

  目前,股市估值越來越受到境外估值體系的影響,股市的市盈率接近國際上市盈率水平,A股市場的走勢與H股互相影響,形成一定的聯動。

  變化八:進一步完善監管制度

  股改后的證券市場,新情況、新問題和新困難會屢見不鮮,現有的許多游戲規則需要修改。這就要求監管層采取新措施,完善監管制度,提高監管水平和執法效率,以適應股改后出現的各種變化。

  比如,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就面臨新的挑戰。全流通后,股價的漲跌與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利益直接相關,這會促使大股東奮力提高公司業績,但也不排除有的大股東會做出逆性選擇,在利益的驅使下,憑借其信息優勢和控股地位,進行操縱股價、內幕交易等違法活動。這就需要采取新的監管措施。在股改時不少上市公司對流通股東做出了承諾,有些承諾要在兩三年后才兌現,如何對此進行監管,也應有新的安排。

  此外,對市場新的并購重組、產品創新以及發行制度和交易制度的改變,都需要新的法規配套和完善監管制度。

  總而言之,股改正催生一個全新的證券市場,國內外投資者普遍看好,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會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但是,股改不是萬能的。解決了股權分置問題,不等于資本市場的其他問題一并迎刃而解,況且股改還沒有完成。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不少,而后股權分置時代,這些問題還會繼續存在:

  其一,證券市場規模太小,層次單一,限制了股市功能的發揮,去年,我國股市流通市值只占GDP8%,整個市值(包括非流通股)占GDP20%多,而世界的平均比例已達90%,發達國家平均高達130%。

  其二,上市公司質量不高,優質股和潛力股較少。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發布的2005年中國企業競爭力監測報告說,“上市公司的競爭力總體不如非上市公司”,認為中國上市公司制度和股票市場制度,還需進行重大改革。

  其三,弄虛作假、挪占資金、操縱股市,內幕交易等違法行為接二連三,涉及面廣泛,性質嚴重,成了損害市場發展的難以消除的毒瘤。

  其四,股市市場化改革進展緩慢,“政策市”的色彩依然明顯。

  其五,相關法律法規尚須完善,市場監管有待加強。眾所周知,美國證券市場之所以運作規范,效率較高,作用較大,與其嚴格的監管是分不開的,或者說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強大的監管體系基礎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