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正文
 

金融業熱議WTO后過渡期挑戰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4日 02:29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郭鳳琳 夏麗華

  隨著今年12月國內銀行業市場的全面對外開放,中外資銀行全方位競爭時代即將到來。國內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如何在全方面的開放和競爭中屹立不倒?來自金融管理部門及銀行業的高層人士,昨日在2006中國金融高峰會上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議。

  銀監會將修改相關法規

  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稱,針對過渡期結束后,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面臨的新形勢,銀監會正著手修訂有關法規,根據世貿規則和審慎原則研究具體的措施,下一段銀行業改革要在加強內控、堅持創新與引進相結合、推進農村金融整體改革、改善外部環境等方面加大力度。

  蔡鄂生表示,要積極推進中外資銀行的合作,善于從國際市場引進富有經驗的經營人才參與經營管理,結合引進境內外合資戰略投資者加強與國際先進銀行的技術合作,引進先進而又適應的管理技術與業務品種。

  此外,要全面總結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在發展過程的經驗教訓,加快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改革進程,適應市場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

  要改善銀行業的外部環境,這包括:大力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包括進一步完善現有主板市場積極發展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便利的二板市場;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等,擴大直接融資比重,逐步改變金融風險過度集中于銀行業的融資格局;要公平的財稅政策,合理減輕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負擔,進一步統一內外資銀行稅負,為銀行業金融機構參與競爭創造公平的環境;要加快建立高效解決有問題銀行和銀行退出市場的機制,在最大限度上防治道德風險和避免損害市場的約束機制的條件下,建立完善金融安全網;加快金融改革的立法過程,特別是推進

物權法和破產法工作的進程,加大依法推進改革的力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則表示,引進海外戰略投資者的方向是正確的,但要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以保證有助于引進先進的金融管理與技術,達不到配套要求不應予以支持。如果各類金融機構的資本金不足或擴大經營產生資金需要,政府有責任盡快推動組織國內資金入股。他認為,可以調整外資入股的相關政策,大的控制,小的可以放,提高各類中小金融機構外資持股比例,以增加整個金融體系的競爭活力。

  銀行要打“轉型”牌

  在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看來,隨著半年后WTO過渡期的結束,金融業將面臨諸多挑戰,其中金融風險過多匯聚銀行體系,大大增加了國內銀行經營的難度。而加速金融創新推動銀行轉型,是疏導和化解結構性、體制性風險的唯一途徑。他認為,銀行可以轉為金融控股集團,并從事股票及企業債券發行承銷一級市場業務。

  姜建清建議說,要充分利用銀行現有網點和渠道的優勢,客戶可以在銀行建立跨銀行、證券保險市場的綜合理財帳戶,直接選擇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保險市場投資理財,成為客戶的一攬子金融服務的重要平臺。可以探討建立以大型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控股集團,嘗試綜合經營,極大的擴大證券保險投資交易網絡。

  建議銀行可從事股票及企業債券發行承銷一級市場業務,加快推行資產證券化、扭轉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失衡狀態,推動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從體制上改變融資和風險過度集中于銀行體系的格局。

  他還建議,商業銀行要推進公司信貸業務和投行業務的互動,以適應大型企業融資渠道和方式的改變。為大客戶提供包括銀行貸款、債權融資、重組并購、綜合理財、風險管理在內的跨市場綜合金融服務,滿足客戶多元需求,并提高收益。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和貿易融資安排要成為商業銀行新的競爭熱點,要大力發展零售金融,被動的負債要被主動投資、理財需求引導而分流。此外,中間業務收入要大幅度提升,迅速扭轉目前存貸款利差收入為主的營利格局。

  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蘇寧稱,要統籌考慮我國金融改革、開放與發展戰略,研究制定WTO過渡期結束后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政策,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要加快推進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繼續完善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建立健全調節國際收支的市場機制和管理體制,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進一步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加強金融法規建設,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與金融開放程度相適應的金融調控與金融監管體系,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全面提升我國金融業的整體素質和市場
競爭力

  夏斌也認為,新形勢下的金融開放政策應該既包括引進來的內容,也包括走出去的內容,通過金融支持,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要趁著國內資金充裕時,鼓勵和扶植金融企業走出去,并購跨國金融企業,這是實現逐步改善國際收支結構,提高國際競爭實力的重要的一步棋。應盡快推出并購融資政策,鼓勵中國有增長活力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包括民營企業通過并購融資杠桿提高中國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