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正文
 

在經濟增長中保持社會和諧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2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楊英杰

  關于一個國家如何能夠使社會更加和諧民主,同時使經濟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經濟學研究中有兩個不同的觀點:制度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制度觀點認為,首先社會應保持民主和諧,其基礎是政府應首先建立合適的產權保護機制,然后在政治制度保障之下,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入才會有可能得到保證,經濟才能得到發展。發展觀點則認為,首先需
要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入,特別是一些貧窮國家,財富、教育和健康的不斷增長和改進,是社會更加民主和諧的前提。

  

中國經濟的改革和發展表明了這兩種觀點是不矛盾的,是可以齊頭并進的。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制度演進帶動下的要素投入。制度演進主要表現為產權保護機制的完善,包括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國有企業經營模式的改革,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多種所有制形式的出現;另外,適應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框架的逐漸形成,以職能轉變為主要表現的政府適應市場經濟和全球化能力的提高,等等。經濟轉型期的優勢使中國經濟在一個較低的基數上出現了驚人的增長,9%以上的經濟增長率保持至今。

  目前的問題是,經濟轉型的優勢還能保持多久。換句話說,高經濟增長率還能保持多久。如果經濟增長率大幅下滑,勞動力轉移壓力、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等需要在經濟增長中逐漸化解的問題是否會激化,進而是否會影響經濟平穩、持續和快速的發展。

  可以說,盡管中國制度演進的空間仍然很大,但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即洶涌而來的全球化浪潮留給我們繼續保持原有速度改進制度的時間卻不多了。因此,我們必須抓緊時間,首先改革那些服務于計劃經濟卻并為未隨計劃經濟的覆滅而覆滅的制度。比如,政府職能轉變大大滯后于經濟發展的要求,政府仍將精力放在對經濟資源的控制上。再比如,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作用的前提,而人力資本是最根本的生產要素。但是,以戶籍制度為代表的不利于人力資本自由流動的各種限制仍未有大的松動。

  研究表明,戶籍制度對人力資本流動的限制是造成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拉大的主要原因。同時,戶籍制度不利于農業勞動力向工業和服務業的轉移,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一個制度上的阻礙。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必須以勞動力從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轉移為前提。更進一步,這一勞動力的轉移將會成就中國未來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如果每年轉移1%的勞動力,僅這種轉移就意味著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大約4%至5%。因此,如果這一速度保持下去,城市化或者說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將成為今后二三十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對以戶籍制度為代表的一切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和經濟全球化的舊有制度的改革,便成為當前改革的重中之重。

  制度演進帶動下的要素投入,其中要素投入既包括要素數量的增加,也包括要素質量的提高。要素質量的提高,主要表現為在人力資本的投入和科學技術進步推動下生產效率的提高。關鍵是人力資本投入的增加要有大幅的提高。對知識的尊重和對因人力資本素質提高而帶來的收益的強制性保護,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力資本投入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盡管如此,我國國民教育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由此可見,教育對提高勞動力素質進而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巨大功用。當然,我們還應該看到我們的發展潛力和優勢。

  人力資本投入的增加將使勞動者素質得到提升,進而有利于經濟的增長。研究表明,1978-2002年間,人均收入增長的69%應歸于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毋庸諱言,國有企業的低效和資本配置的低效并沒有影響到工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年均高達6.2%的增長。與此同時,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也達到年均增長5.7%的水平,而且這一高水平保持了二十多年。

  更為重要的是,因教育而素質得以提高的民眾,更容易通過協商和投票的渠道而不是暴力的方式來解決他們之間的分歧。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而言,發展經濟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雙重任務,都要求我們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當然,同教育一樣,適應國情的醫療衛生等以保障公民物質、精神合理需求的體制的健康發展,同樣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的推動和穩定作用。

  總而言之,對于目前形勢下的中國的和平發展,經濟增長是必需的,和諧民主的社會也是必需的,不可偏廢。我們的思路只能是:制度建設需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來推動,在爭取出的時間內拓展和諧民主社會建設的空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