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正文
 

08版大牛市不容錯過 剖析牛市奧秘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1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08版大牛市不容錯過剖析牛市奧秘

  對于未來,大牛市毫無疑問已展現在投資者面前。然而,“08”版大牛市的真正含義又是什么呢?據我們了解,任何一個國家本幣升值都會帶來股市的大牛,許多國家辦奧運都迎來了迭創新高的股市,更何況在中國經濟發展大方向難以改變背景下,股市必將不斷走強。目前投資者需要的是摒棄熊市思維,與時俱進,勇于參與。

  □吳國平

  牛市不在于陽線有多長,而是它的陰線總讓空頭失望。“慢漲快跌”是牛市的一大特征,這一特征已經開始悄然體現。隨著股權分置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國股市正以矯健身姿展現在國人面前,波瀾壯闊的“08”版大牛市正向我們走來……

  對于未來,大牛市毫無疑問已展現在投資者面前。經過改革后的中國股市,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嶄新的牛市呢?光靠喊“口號”顯然是不夠說服力的。觀今鑒古,溫故而知新,就讓我們用智慧之手剖析其中的牛市奧秘吧!

  本幣升值股市都走大牛

  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經濟崛起過程中,都避免不了本國或本地區貨幣的升值問題。而對股票市場來說,匯率問題本質上是股票價格重新估值問題,因此,本幣升值必將對股市整體走勢帶來重大影響。

  辦奧運助推股市創新高

  澳大利亞股市在奧運會開幕前夕,指數在當年8月24日創下3343.7點的歷史新高;韓國在1988年辦奧運,股市在當年12月15日創下930點的歷史高點,奧運使經濟欣欣向榮。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2008年奧運期間,中國股市將達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經濟發展促使牛市到來

  隨著“國九條”提出的各項措施的逐步落實,以及管理層對股市的扶持,使我國股市的基本面不斷向好。特別是,去年全球股市暴漲,而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股市卻處于長期低迷之中,這不僅與中國本身經濟發展狀況不符,更有損中國的國際形象,一波大牛市正是中國經濟最強烈的“宣傳窗口”。

  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增強,從1996-2003年來看,中國的實際GDP每年平均增長8.2%。在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大方向難以改變背景下,股市必將以走牛相體現。

  房市資金將成做多動能

  自2001年以來,房市與股市出現了明顯的一升一降的反向走勢。從目前情況來說,如果股市好起來,那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難度將會降低很多。在這樣一個預期之下,房市資金分流一部分進入股市將成為趨勢。股市在房市資金流入推動下,也將成為未來牛市的一大做多動能。

  賺錢效應將逐步顯現

  目前中國居民儲蓄已達16萬億元,與股市目前1.4萬億元左右的流通市值相比,顯然就是大巫與小巫關系。資金都是逐利的,股市只要出現賺錢效應,只要分流一部分,股市必然大漲。

  沒有只跌不漲的股市

  潮漲潮落是大自然的規律,市場自2245點下跌以來已經熊了那么多年,漲的轉機已經具備。目前市場也正是在走“熊轉牛”這一路程,牛像已經初步展現在我們眼前。

  融資需求促使牛市出現

  我國目前僅僅依靠銀行融資,這種單輪驅動的方式風險巨大,迫切需要資本市場(雙輪驅動)低成本融資,以利良性互動。在這種預期下,沒有強勁的市場表現,怎么可能達成融資目的呢?

  人口結構提供牛市基礎

  中國有不可逆轉的人口結構優勢,比較美日證券市場發展和其人口結構曲線可以發現,其證券市場的黃金時刻都是在社會人口結構重心在35歲左右的時候。中國目前正好在這一個對經濟發展最有利的人口結構和曲線上,擁有大量賺錢的壯年人口和花錢的老年人口,這個趨勢將保持十年。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背景之下,牛市的到來將不可避免。

  牛市已經來臨,投資者目前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當然是摒棄熊市思維,與時俱進,勇于參與。必須深刻體會“牛市是捂出來的,不是炒出來的”真諦。縱觀近階段市場,價值投資理念正深入人心,舊的投機博傻理念正被淘汰。具體到操作策略上,“千金難買牛回頭”是經典名言,“小跌小買,大跌大買”,應用于現階段正是時候。

  展望未來市場,牛市雖然已經來臨,但牛市也不可能是天天放量暴漲,就如“

羅馬不是一天筑成的”。投資者一定要注意牛市中的回調風險,結合歷史走勢,1730點附近壓力不容忽視。市場在經過充分洗籌后,剩下的就是歷史高位2245點才有阻力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