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正文
 

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 再次對內開放B股市場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0日 05:45 中國證券報

  為了有效緩解調控壓力、提高政策效應,建議應更多地利用市場手段來解決投資和產能過剩的問題,同時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再次對內開放B股市場。

  進一步發揮價格政策的經濟調控作用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育程度和市場主體的多元化程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我們已經大部分地失去了過去那種依靠行政手段治理經濟過熱、重復建設的工作基礎。如果企業自己認為產品具有市場需求,因而要上投資項目,政府卻不讓干,于法于理都將說不通。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促進結構的優化、抑制產能過剩,政府除了利用法律的手段,制定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的及格線,以此遏制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之外,必須更多地利用價格手段。

  當前企業使用環境資源的成本被高度外部化,經濟個體(企業)是可以免費或者低價格獲得稀缺的環境資源,從而導致資源的過度消費和環境的破壞。如果有一種制度安排,即任何經濟個體必須支付完全的環境成本,環境破壞的所有代價都完全由破壞者自己承擔,那么,只要環境資源的價格具有向上浮動的充分彈性,那么原則上就不會發生不可容忍的環境破壞現象。同樣,當資源(能源)的機會成本很低時,大量使用資源,使用機會成本很低的資源來提高工業生產力,對經濟主體而言,具有短期的經濟合理性。如果節約資源能夠增強競爭力,那么,實現資源節約就是一個無需擔心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逐步提高資源使用價格直至它們能夠完全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關系,則不失為一個成本較低、效果明顯的好方法。

  進一步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

  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失衡由來已久,銀行貨幣流動性過大在較大程度上也與此相關。當前,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發展,不僅具有歷史意義,而且更具有現實意義。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快速推進,“新老劃斷”的時機日趨成熟,市場恢復正常的新股發行和再融資功能也勢在必行。我們注意到,證監部門為了防止“新老劃斷”可能給市場帶來的震蕩,采取許多謹慎的對應措施,其中包括加速引入QFII和推進券商的融資融券。但是,我們認為在促進資本市場發展這一方面步子應當走得更大一些,不僅是證監會,而且宏觀調控部門也應當積極配合和參與。正如前面我們分析過,當前影響宏觀調控的最大市場因素就是銀行貨幣流動性過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對銀行資金和居民儲蓄進行合理分流。而當前的股票市場恰恰是歷史上最需要資金來支持的時期之一。如果我們能夠將融資融券的門檻放低一些,將保險資金、社保基金等進入股市的口子放大一些,從而將更多的銀行富裕資金通過合法渠道進入股市,其結果將正好能夠達到“雙贏”。股市的發展還將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做大做強,有利于提高它們的融資并購能力,最后將有利于促進我國行業經濟集中度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與此同時,我們再次建議,應當對B股市場實施第二次對內開放。近一段時期來,為了推動國內資金“走出去”和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和銀監會都做了不少工作。然而,實際效果卻不是太理想,出現“牛到河邊不喝水”的現象。其中主要障礙有以下幾點:人民幣升值預期依然較為強烈、對境外投資市場不熟悉、對外投資門檻較高、缺乏統一服務窗口。相形之下,如果允許國內機構投資者進入B股市場和允許投資者以人民幣換取外匯去投資B股市場,效果則將大不一樣。主要原因在于,對B股市場而言除了人民幣升值預期之外,其他障礙都不存在,而且如果B股市場出現大幅度上升,也足以彌補人民幣緩慢升值帶來的損失。

  發行新農村建設長期國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歷史性任務,在建立

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扮演著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從各國經驗看,建設新農村,實現以工哺農,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江西省曾經有過一項測算,如果按照一定標準進行農村道路、安全用水、沼氣、用電、通信、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在除去已建成的項目之后,所需投入555億元到1600億元,平均每個行政村需要320萬元到920萬元,平均每個村民小組需要28萬元到80萬元。以此推算,為了完成新農村建設,全國農村將需要巨量的投入。而從我國政府財政收入情況看,近二年來由于收入增長較快,加大對農村的投入應當沒有多大的困難。但財政收入不可能始終保持快速增長,如何開拓新的來源、建立新農村建設籌資的長效機制是一個至今懸而未決的問題。當前,銀行貨幣流動性偏大,
存款利率
較低,發行新農村建設長期專項國債,能夠將當前富裕的資金有效集中起來用于新農村的長期建設之中,不管是從近期看,還是從長遠看,都具有重要意義。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