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資金稱中國股市機會無數 未來將會瘋狂掘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08日 03:16 第一財經日報 | |||||||||
大盤藍籌、G股公司業績明顯占優 本報記者 方玉書 發自上海 “中國股市的投資機會多得你無法想象。”一位年初懷揣千萬美元“試水”投資中國權證的海外私募基金經理在2個月內獲利60%左右后成竹在胸,該基金計劃年內將證券市場的
據上述私募基金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其在華爾街的同行,紛紛通過各種方式希望在完全開放之前借道中國,“將來的中國股市會成為我們瘋狂掘金的福地”,“在這個過程中,指數會被瘋狂推高”,當然,在做空機制出來之后,該人士補充道,“我們會狠狠做空”。 中國股市歷經了5年的市場化洗禮和1年的結構性調整,正逐漸跟國際接軌,就像某證監會人士說的,“我們一一打掃干凈了,再開門迎客”。 剛剛在4月底結束的上市公司2005年財報,就透露出很多內容,以滬市為例,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重視回報流通股股東,大股東占款清理工作也如火如荼,而大盤藍籌公司和已完成股改的G股公司的表現更是足以佐證上述私募基金經理的話。 市場改良 55.15億元,這是2006年以來,滬市116家公司已清理存在的大股東非經營性資金占用資金總額。證監會年初發起的“追討”資金占用工作,已初具成效,在滬市還有166億元大股東占款在繼續“追討”當中。 來自上證所的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4月底,滬市上市公司2005年度報告披露工作基本結束。除天津磁卡(600800.SH)、*ST 金荔(600762.SH)、*ST 精密(600092.SH)、ST 龍昌(600772.SH)4家公司外,共有828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了2005年度報告。 現有統計數據顯示,滬市上市公司2005年共實現凈利潤 1393.25 億元,與2004 年相比略有下降。已披露年報的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每股凈資產分別為0.2568元、9.32%、2.755 元,與2004 年相比分別下降2.43%、下降5.28%、增長2.8%。 雖然主要業績指標同比有所下降,但是會計業界人士普遍認為,由于證監會在2005年加大了對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打擊的力度,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可信度更高了,打假“力度之大,近年罕見”。 引人注目的是,大盤藍籌和上證紅利指數成份股公司業績表現突出,均大大高于市場的平均水平。 另外,截至2005 年12 月31日和2006年3月31日,已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公司(G股公司)分別為125 家和291 家,2005 年報和2006年一季報統計數據顯示,其業績明顯優于滬市整體業績。 從2003年開始,更多的公司開始注重現金回報股東。在2005年,有半數以上的上市公司擬進行利潤分配或者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其中進行現金分紅的公司達到了全體公司的50%。 共有433家公司在2005年報中提出了利潤分配或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方案,占已披露2005年年報公司總數的52.29%。其中,擬進行現金分紅的公司有414家,公司數占比為50%。2005年度上市公司擬分配的現金紅利總額占全體公司凈利潤總額的比例高達40.36%。 會計誠信 去年,對會計師事務所觸動最大的莫過于科龍事件背后的德勤被廣泛質疑,而在這一前提環境之下,是更多的“非標意見”涌現在上市公司年報當中。 在已披露2005年報的828家上市公司中,有81家公司的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了非標準審計意見,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比例為9.78%,家數及其占比與2004年相比均有所提高。非標準審計意見比例在2003年之前經歷了連續下降之后近兩年又呈上升趨勢,值得關注。 81家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具體構成情況為:有強調事項的審計意見43家,保留意見20家,保留意見加強調事項7家,無法表示意見11家。 828家滬市公司中,有134家公司出現虧損,占已披露年報公司總數的16.11%,比2004年上升6%。虧損公司中,新增虧損公司92家,共有37家公司因連續兩年虧損等原因,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另有29家公司實現扭虧為盈,截至目前,已有2家公司被撤銷特別處理,7家公司被撤銷退市風險警示(其中5家轉為其他特別處理)。 根據新修訂的年報準則,各上市公司加大了對“管理層討論與分析”的重視程度,著墨較以往有很大提高,而且初步呈現了個性化披露的特色。同時,根據新《證券法》首次實行的董事和高管對年報簽署書面確認意見的做法,也提高了年報信息的可信度。 另外,2006年第一季度報告披露亦已結束。除上述未按時披露年報的4家公司和因全面要約收購而終止上市的齊魯石化外,滬市827家公司披露了2006年第一季度報告,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每股凈資產分別為0.0605 元、2.14%和2.8325元。 新浪財經提醒:>>文中提及相關個股詳細資料請在此查詢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