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外匯儲備尋找多樣化出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7日 06:12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
□鄧聿文 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發出通知,從5月1日起,對“取消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開戶事前審批并提高經常項目外匯賬戶限額”、“簡化服務貿易售付匯憑證并放寬審核權限”、“放寬境內居民個人購匯政策實行年度總額管理”三項經常項目外匯管理政策進行調整,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基金公司、保險機構采取各自方式,按照規定集合境內資金或購匯進行相關
外管局負責人稱,此次調整三項經常項目外匯管理政策,目的是力促貿易投資便利化。不過,市場更愿意把它看成是此前央行提出的“藏匯于民”的具體實現。四月初,央行一副行長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針對外匯政策,人民銀行提出了變“藏匯于國”為“藏匯于民”的政策建議。其政策含義是從國家持有外匯為主到逐漸放寬持有和使用外匯的政策限制,讓民間更多地持有外匯。從調整后的政策來看,以境內機構新開立外匯賬戶的限額和境內居民個人購匯為例,前者調整為不超過等值50萬美元;后者則實行年度總額管理,年度總額為每人每年等值2萬美元,都比過去有較大增長。 盡管央行提出要“藏匯于民”并開始付諸實施,且從長遠來看,外匯儲備確有必要“藏匯于民”,但在目前人民幣預期升值的形勢下,要達到此一目的恐怕很難,甚至可能事與愿違。因為人民幣只要有升值的可能,人們手上握有的外匯就要貶值,再加上外匯管理中的一些制度性原因,如對企業實行強制性結售匯制度,民眾和企業一般都會將外匯兌換為人民幣,從而難以達到“藏匯于民”目的。就此而言,至少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一段時期里,“藏匯于民”的觀點可能只是想當然而已。因此,如果無法實現“藏匯于民”的目的,從現階段來看,外匯管理新政只能局限于貿易投資便利化方面,并不能減緩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當然更無助于緩解外匯規模過大給中國經濟帶來的風險。 中國外匯儲備假如維持目前的增速,年內突破1萬億美元是不成問題的。雖然對中國這樣一個轉型國家來說,儲備多少外匯才合適并沒有定論,但1萬億美元顯然是有些太多了。外匯儲備要講究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并非越多越好。所以,擁有巨額外匯儲備并不等于中國經濟就可高枕無憂了。 比如,伴隨著中國外匯儲備的大幅增長,顯性的中央政府內債(央行票據或國債)也急劇增長。截至2004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增加到6099億美元,增加額達4443億美元。同期的國債余額增加到27787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余額增加到11708億元人民幣,相當于3200億美元;外債也增加了約786億美元。由此看來,僅顯性的中央政府內債就已經達到同期GDP的30%%。而內債及政府負債率的進一步增長,毫無疑問將影響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及社會安全保障能力,增大國內經濟的金融風險。 所以,必須為龐大的外匯儲備尋找出路。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可能的投資領域和方向包括:一是著眼于提升本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優化產業結構,可動用部分外匯儲備支持具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擴大海外投資,并購國外戰略性資產;二是鑒于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但卻在重要資源市場缺乏定價能力的事實,應動用部分外匯儲備,建立與中國龐大制造業相稱的戰略物資儲備,擴大對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參與。以及建立國際原材料價格穩定基金,用于對沖世界原材料價格波動。三是著眼于“藏富于民”,將部分外匯儲備用于改善國民福利,使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國家儲備外匯帶來的好處。四是從中國和平發展出發,將部分外匯儲備用于增加官方發展援助,增強我國國際影響,保障中國和平崛起的外部環境,促進共同發展,等等。 總之,就目前來說,為龐大的外匯儲備尋找出路,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其對中國經濟的負面作用,比單純爭論中國外匯儲備的最優規模要有意義得多。外管局的此次行動,表明管理當局正試圖往這方面努力,其所蘊含的政策變革含義很明顯。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