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學者在擔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3日 09:58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
管清友 ◎管清友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所博士生 印度160多名經濟學家近日在尼赫魯大學發表聲明,要求新德里政府終止推行資本賬戶的完全可兌換。此前,印度總理辛格發出盧比資本項目可兌換指令,并表示印度儲備銀行
發展中國家要不要開放資本賬戶一直處在激烈的爭論之中,這種爭論既存在于國際組織內部和發展中國家內部,也存在于國際組織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毫無疑問,開放資本賬戶對一國來說,既有收益,也存在巨大的成本。 自1991年經濟改革以來,印度已經實現了盧比經常項目的可兌換,但盧比資本賬戶還沒有開放,盧比匯率還不能自由浮動。通過資本賬戶開放,實現本國貨幣自由浮動,其收益是顯而易見的。雖然印度經濟學家們說“盧比匯率完全浮動的收益幾乎為零”的觀點多少有些極端,但是,他們已經認識到了開放資本賬戶對發展中國家的潛在風險。美國學者羅德里克在《誰需要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文章中說的很明白:“有人認為,既然商品的自由貿易是有益的,為什么不把這種自由擴展到金融資產?這一推理是錯誤的,因為商品與金融資產在兩種不同的市場上交易。商品市場雖然不如教科書所說的那樣完美,但它是可預測的。而金融市場則不同,金融市場上充滿了不對稱的信息、偶然性、理性以及非理性。因此,盲目地推崇資本項目開放是有害的。” 印度的經濟學家們也警覺到,開放資本賬戶將解除對居民和非居民資本流入和流出的管制,會導致“不可預測的資本流入”,也會導致“潛在的經濟脆弱和危機,使經濟處于極度動蕩之中”。放開資本管制就可以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說法當然也就是經不起推敲的了。 資本項目開不開放的筆戰背后,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地位和力量懸殊對比。經濟學家們逐漸認識到,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進程的加快,在貨幣金融領域也出現了普萊維什當年所描述的“中心———外圍”結構。這種結構的典型表現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中心國家新金融霸權的確立。新金融霸權通過主導國際貨幣體系,實現了中心國家的資本輸出。而外圍國家則在強勢貨幣和資本流入形勢下,通過本國資源的輸出完成這種資本與資源的對流。 金融霸權的核心是美元霸權。20世紀70年代初美元危機后,美元與黃金脫鉤,但通過與石油這一戰略資源掛鉤,美元相對其他貨幣仍保持絕對的優勢。世界銀行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到90年代末,美元在國際貿易結算、外匯交易、國際債券凈額、國際銀行存款、發展中國家債務和官方外匯儲備中分別占到48%、42%、40%、46%、50.2%和65%。這就意味著,世界需要美國通過其國際收支逆差以輸出美元,來為世界提供交易手段或清償能力,其他國家為了得到以美元表示的硬通貨而近乎無償地為美國提供商品、服務或是貸款。所以,當今世界的格局是:全世界都在使用美元,而美國人在制造美元。 維系金融霸權的必要條件是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本質是貨幣投機自由化、金融交易逃避政府管理和監督的自由化以及貨幣兌換自由化。有人甚至認為,如果本幣不是國際貨幣,那就是本幣的“美元化”。發達國家利用金融霸權強迫發展中國家開放資本項目和金融市場,并利用相關的國際組織“催促”發展中國家推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使得國際投機資本的流動速度和規模超過了發展中國家金融部門和監管部門的承受能力,造成了投機資本對發展中國家肆意掠奪的局面。 印度經濟學家們因此提醒辛格政府提防前車之鑒。他們說,開放資本賬戶在資本流出方面的危險更大,不僅是非居民可以向國外寄回資金,印度居民也可以自由地向國外大量轉移資產,而國內居民資產的流出正是導致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拉美國家債務增加的主要原因。1997年印度能夠隔絕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原因恰在于實行了資本控制,阻止了資本的非正常流動。 經濟學家巴格瓦蒂曾說過:一旦實現了資本項目開放,就很難找到退路。“這好像是加入了黑手黨后又想離開這個組織,最后的結果是被黑手黨頭目處死,躺在棺材里被人抬走。”在金融部門還比較脆弱的時候全面開放資本項目,發達國家的金融資本可以毫不費力地“資本化”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能源、礦產、金融等產業部門,使得這些發展中國家徹底失去對經濟命脈的控制能力。通過“資本化”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部門,發達國家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收益而風險幾乎為零。一旦這些發展中國家政局出現動蕩,或者發生經濟危機,這些金融資本會在瞬間撤出而不留任何痕跡。 對于處于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中的中國來說,吸取發展中國家在開放資本項目以及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十分必要。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