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聚焦新股重發 > 正文
 

三大理由催熟新老劃斷 股市重啟融資路線圖初現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3日 02:43 新聞晨報

  晨報記者 華笑叢

  隨著“五一”長假的臨近,市場對“新老劃斷”的嗅覺又靈敏了起來。最近,不少券商的研究報告里都提到,股市實行“新老劃斷”的各種條件實已成熟,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曾經公布過類似“股改啟動”這類重大政策的“五一”長假,則被認為是證監會打響號令槍的最佳時機。

  三大理由“催熟”新老劃斷

  股改大局已定,是新老劃斷得以成行的理由之一。原先,證監會暫停融資、再融資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要為股改讓路。而目前,無論從股改的模式、數量,還是從市場預期看,都可謂大局已定。萬國測評的統計顯示,截至今日,兩市進入股改程序的公司已達809家,占A股總數的60%,其中G股數量為568家,占A股42%,進入股改程序的公司市值占A股總市值的63%,G股市值占到44%。如果從進入股改公司的情況看,“新老劃斷”分水嶺———“市值過六”已經達到。

  企業的融資渴求,是理由之二。有關統計顯示,2005年年報以來,已經有近20家G股公司提出了再融資要求,其中包括一些新面孔和老面孔。而尚在股改程序中的公司,有再融資計劃的更是隊伍龐大。由于前期大盤低迷及此后融資暫停,這些公司的再融資計劃已擱了又擱,對于新老劃斷真是望眼欲穿。還有消息稱,目前排隊等待IPO的企業也超過了50家,正眼巴巴地盼著拿到進入股市的入場券,其中不乏一些國有大型績優企業。

  A股市場的估值水平得到認同,吸引力增強,是第三個理由。五年熊市加全員股改,使得A股市場水分蒸發不少,其中蘊藏的機會已漸漸被機構投資者認同,目前股市行情已然轉暖,不少投資機構還認為,今后A股有望迎來一輪大牛市。在這種預期下,原先人們對新老劃斷的恐懼將消除,

新股發行還很可能成為市場上漲的動力。

  融資“路線圖”初現

  最近,“新老劃斷”后的融資“路線圖”也陸續在市場里有所耳聞。有媒體得到消息,“五一”期間,證監會就將把準備以久的新融資政策正式發布,從而宣布“新老劃斷”正式啟動。而長假后,首個實行再融資的將是G長電(資訊 行情 論壇),以發行認股權證方式實現再融資,而其余公司的再融資則將放在5月底。還有市場人士猜測,“新老劃斷”后,再融資肯定是先恢復,其后將是中小板恢復IPO,然后才是主板市場的IPO。

  對此,萬國測評分析師謝祖平認為,上述“路線圖”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模式,成為現實的可能性很大。管理層從規模和影響相對較小的再融資出發,看看市場反應,或再對政策進行修正,然后再到中小板這樣一個小型市場實驗全流通下的IPO,然后再全面推開,這樣做是穩健的。

  是恐慌還是歡迎

  由于許多規則尚未公布,“新老劃斷”對市場來說仍有一定不確定性,因此,謝祖平認為,短線而言,“新老劃斷”還是會給市場帶來沖擊,但要說中長線的影響,就要看新政策下,新股的質量、定價情況及發行的節奏控制得如何了。

  中信證券分析師孫超則認為,此前,市場已經有傳言,一些大型藍籌企業也擬到A股市場上市,如中石油、建行、國航等,其實機構對這些股票還是持歡迎態度的。因為相對而言,目前質地良好的上市公司還不算多,而在目前A股的估值水平下,這些藍籌股發行價不可能太高,業績卻不錯。這些新鮮血液如流入市場,無疑將增加機構的選擇余地和投資機會。

  鏈接

  七成投資者對重啟IPO有預期

  在股改順利進行到當前階段,市場對于IPO重啟已經有了較強的心理預期。據日前進行的一項大型調查,對于"重啟IPO條件是否成熟"的問題,74%的回復認為條件已經成熟;而在對于"重啟IPO是否會對市場造成較大沖擊"問題的回復中,63%認為不會。數據反映出,投資者對于IPO的重啟,已經有了較為充分的心理準備。

  調查顯示,投資者普遍認為IPO重啟并不會對市場造成很大沖擊,更擔心的是新老劃斷突然進行。而在未來的發行環節上,投資者更關注詢價制度是否能進一步完善;在發行方式上,認為應采用完全市值配售或市值配售+資金申購的回復占到了74%。數據顯示,投資者更接受以市值配售為主的發行方式,大家普遍認為這種方式對市場的沖擊比較有限。

  另外,有80%投資者認為,恢復市場融資應先從中小板入手,使得更多優質中小型科技企業能得到融資發展機會;幾乎沒有投資者認為應該優先恢復市場再融資功能。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