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企業重回內地上市 新政策只是開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0日 02:08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蔣飛 發自深圳 在上周末國內風險投資人士聚會的一次高端論壇上,傳遞著這樣的消息:自去年下半年外匯局放寬原11號文件對于“紅籌上市”的限制之后,內地中小型科技企業赴境外IPO的形勢重新轉好,僅去年年底就有24家企業實現境外股權融資。境外的各類從事風險投資的私募股權基金重新點燃了投資內地的熱情。
但是外資風投們玩的依然是離岸模式。他們的美元投向的是境外注冊間接持有內地企業的空殼,繼而將殼公司在境外資本市場,比如納斯達克和港交所上市從而實現退出并獲得投資收益。就連深圳創新投這樣標準的內地國有風險投資企業,也成立了3家合資基金,效仿外資創投的模式。 與之相比,內地資本市場依然是風投的“死地”。中國人民大學吳曉求教授上周在深圳說,大量國有和民營企業在境外上市造成了內地資本市場日益邊緣化。北京大學的曹鳳岐教授則表達了更務實的看法:是內地資本市場的功能缺失讓一些企業不得不選擇境外上市的路徑,只要在境外資本市場能夠盡快地募集資金,那么這樣的做法就符合經濟規律。 吉林企業家李向前或許傾向于贊同曹教授的觀點。李向前創辦的比克電池現在大有追趕同城電池大王比亞迪的勢頭。但是2003年到2004年間,比克電池用完了農業銀行深圳分行的全部信貸額度,遇到了嚴重的資金瓶頸。此時如果為了爭取到內地上市的資格而進行漫長的等待,無疑成本過于高昂。權衡之下,李向前選擇了境外上市。 國內的政策制定者們顯然不會繼續坐視納斯達克或者紐交所繼續賺取李向前們的上市費用,以及國內的交易所失去越來越多的上市資源。上周在同一場合,政府和交易所的官員向外界表示,將采取各種改進措施,讓資本市場真正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融資平臺和風險投資的退出渠道。 這些措施首先是完善現有的市場機制。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呼吁盡快恢復中小企業板的新股發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中小板的制度創新。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則表示,將在現有法律法規框架下,符合條件的科技型創新企業簡化發審程序,提高發審效率。 除了中小板,深交所還在著手改進三板市場,提高掛牌公司股份轉讓的流動性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對符合條件的公司適時啟動轉板機制,允許其進入中小企業板上市。 更為令人激動的則是創業板。徐部長呼吁應盡快進行創業板試點,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也表示可以考慮在中小企業板擴容后,適時成立獨立的二板市場。 但是這些也許僅僅是個開始。幾乎所有政策解決的還只是“能不能在國內上市”的問題,卻不能擔保科技型企業在國內IPO會有怎樣的收益。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無錫尚德如果是在國內上市,同樣會得到華爾街帶給其的市盈率嗎?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