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合資遇阻透出政策收緊跡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7日 07:52 經濟參考報 | |||||||||
最近有海外媒體報道,瑞銀集團(UBS)入主北京證券的重組方案已獲中國證監會批準。4月6日,在記者求證此事時,瑞銀集團發言人陳瑞琴和北京證券內部人士齊口否認了這一說法,表示“目前還在等待證監會的審批”。 根據記者最近的調查,除北京證券合資重組暫時擱淺外,美林重組華安證券、摩根大通和遼寧證券的聯姻等,也都為拿到監管層下發的合資批文,經歷著難熬的等待期。
“證監會有收緊合資券商的跡象,將重新考慮外資進入中國證券市場的思路。”多位內部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都如此表示。 難以跨入的“婚姻殿堂” 瑞銀入主北京證券,是繼高盛“借道”與高華證券的合作,外資拿到券商全牌照的第二例,一度被視為外資券商進入中國市場的“風向標”。 據了解,北京證券重組工作主要由北京市國資委、瑞銀集團和國際金融公司三方參與,瑞銀投資17億元,以換取新公司的20%股權。由于重組后瑞銀集團將成為單一持股比例最大的股東,從而達到對北京證券的實質性控股,所以遭到了有關部門的反對,使得重組過程一波三折。 瑞銀集團發言人陳瑞琴向記者表示,瑞銀目前還在等待證監會的審批,其入主北京證券的準備工作也在進行中。 而北京證券內部人士更是坦言,“掛牌最快也要等到四月底,五六月份的可能性更大”。 記者調查發現,美林證券與華安證券牽手擬組建合資證券公司的計劃,也在遭受著相同的命運。一年前的1月27日,華安證券與美林證券舉行了合作備忘錄簽字儀式,折騰了一年多之后,雙方至今還未能接到監管層對于合資的正式批文。據稱美林方面參與合資的工作人員已悄然撤離,“華美”的合資計劃前景正變得渺茫。 另外,摩根大通和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聯合提出的購買遼寧證券49%股權的申請也未得到證監會的批準。湘財證券與交行匯豐、海通證券與蒙特利爾銀行等的聯姻夢,也都沒有了下文。 “三張牌照”的爭奪 來自中國證監會的消息稱,監管層已對在中國進入WTO三年之后合資券商的名額做出了暫時的限制,新的合資券商的牌照將不會超過三張。 而在綜合治理期間,除化解風險和行業整合需要外,停止批設新的券商和營業性分支機構,暫不受理新券商設立申請,包括設立中外合資券商的申請。 局勢變得異常嚴峻,在這三家獲“準生證”的合資券商中,如果包括2005年正式成立的高盛高華證券,以及將最終獲批的瑞銀重組北京證券,那么只剩下一張“準生證”可供爭奪了。 記者粗略統計,包括美林證券與華安證券、摩根大通和遼寧證券、湘財證券與交行匯豐、海通證券與蒙特利爾銀行等,至少四家以上曾經或正在進行合資談判的券商,都對這張珍貴的“準生證”虎視眈眈。 “事實上,我們一直都十分希望能夠有機會參與到國內證券業的發展中。”美林證券中國區的一位內部人士說。 盡管美林已經撤走了參與合資華安的工作人員,但參與合資的心意依然執著。 政策轉向正在顯露 “在本輪證券行業重組浪潮中,監管層曾抱著開放性的態度,把外資作為拯救券商、消除行業風險的重要力量。然而斗轉星移,如今情況發生了微妙變化。”太平洋證券研究所研究員李曉明分析。 李曉明認為,管理部門已經透露出明顯的政策轉向,對合資券商的態度更加審慎,有收緊合資券商的跡象。外資進入國內證券業可能比他們預想的要困難。 李曉明推斷,發生政策轉向的原因和動力,主要來自國有銀行賤賣論和外資并購威脅論形成的輿論壓力。尤其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特別強調“國家絕對控股”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溫總理的表態,無疑對證券監管部門的政策走向產生直接影響。 同時,隨著股市走出底部,證券行業最困難、最低迷的時期已漸漸遠去。在證券市場復蘇,國內機構開始看好券商前景的情況,許多人認為應對券商的價值重估,相應提高外資進入國內證券業的門檻。 李曉明認為,對外資控股合資券商心存疑慮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無論是高盛高華,還是按照現有協議瑞銀入主北證,外資都擁有實際控制權。根據加入WTO的承諾,中國在加入WTO后三年內,允許外國證券公司設立合營公司,外資比例不超過1/3。現在雖已接近走出這個期限,但顯然監管層并不希望一下子完全放開。 (本報記者 張漢青 實習生 閆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