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時代 定向增發可能變臉資產證券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05日 05:33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 曹騰 進入全流通時代后,上市公司定向增發將演變為“資產證券化”的一種模式。業內人士認為,這一全流通后的資本運作思路將主導一些上市公司的發展戰略,在宏觀層面上則涉及到資本市場的重新定位問題。投資者應全面看待這種資產證券化所帶來的變化,尤其應警惕過度的資產證券化所蘊含的風險。
近期一些G公司高管接受記者采訪時不約而同地表示,進入全流通時代后,將采取定向增發方式把大股東的優質資產注入公司。這樣有利于擴大公司資產規模,提高盈利水平。同時,大股東增持了股權,也可擇機在二級市場減持變現。分析人士指出,這種運作模式在本質上就是資產證券化,即通過定向增發,大股東變現能力較差的土地、廠房等資產轉化為具有較強流動性的證券資產,從而大大降低了資產出售的交易成本。 從發展的角度看,這種變化具有積極意義。在股權分置時代,上市公司做大做強更多的是通過增發、配股等手段再融資,然后向大股東購買資產。由于資產交割完成后,大股東在上市公司的權益被稀釋,因而新增資產的持續盈利能力與其利益相關度大為削弱。這種“一錘子買賣”容易帶來的不良后果是,一些上市公司購買的資產盈利能力逐年下滑,流通股東利益因此受損。在全流通環境下,大股東通過定向增發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后,其權益比例不降反升。同時,大股東所持股權的變現主要通過二級市場,這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非瞬間完成。為了確保股權變現利益最大化,大股東將不得不考慮所注入資產的持續盈利能力。因此,對大股東而言,全流通環境所提供的既是機會,也是硬約束;小股東的利益則無形中得到了保護。 然而,將上市公司僅集中定位于“資產證券化平臺”也有隱憂。這一定位固然強化了證券市場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但也有可能削弱其配置收益與風險的基本功能。相對于“再融資+現金收購”,“定向增發+二級市場變現”更具可操作性,因此,不排除大股東將更多的好項目自行孵化,“把甘蔗最甜的一節吃完”,再將項目裝入上市公司。比起股權分置時代,小股東利益受損的可能性小了,但他們也失去了分享上市公司更多成果的機會。 此外,全流通環境對市場的定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股權分置時代,面對上市公司價值高估,大股東幾乎沒有套利空間。但在全流通背景下,高估則可能誘發資產的過度證券化,此舉無疑將加大市場的波動并導致資源的錯配。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