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期貨應由專業期貨公司來代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8日 05:43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 王超 金融期貨漸行漸近,對于整個期貨業和期貨市場來說,是打翻身仗的難得機遇。不過,面對未來將要推出的金融期貨交易,不少期貨公司在欣喜之余感到壓力很大。未來如何參與金融期貨,目前業內有不同的看法。
目前市場主要的觀點是,介入金融期貨交易經紀服務業務應當通過獨立的期貨經紀公司來進行,這樣做符合風險隔離原則的要求。的確,非期貨金融機構兼營金融期貨業務不利于隔離風險,甚至會帶來其他問題,由專業期貨經紀公司專門代理各類投資者進入金融期貨市場的業務,是比較穩妥的。 業內人士軼夫認為,除了風險隔離需要之外,期貨和現貨有不同的運行與管理機制,現有機構包括證券公司等嚴重缺乏期貨人才和期貨管理經驗等,都是重要原因,一些證券公司還處在風險處置和綜合治理之中,無法承擔金融期貨經紀業務。另一方面,期貨公司雖然運行比較規范,沒有歷史遺留問題,具備從事期貨業務的管理機制和基礎管理能力,且期貨監管層面也具備比較豐富的期貨監管經驗,但期貨公司長期虧損,規模小,生存難,監管力量不足等,也是實際問題,如果不能抓住機遇改變面貌,面臨的挑戰也很大。因此,應利用好此次金融期貨創新的寶貴機遇,在期貨公司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搭建一種有助于各方均等介入金融期貨市場的銜接機制和平臺,或許就是一個共贏的做法,既滿足證券等金融機構介入市場的需要,又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期貨公司和人才資源,明顯改變期貨公司面貌。 據了解,業內關于金融期貨經紀服務模式的觀點大體有三種:1、證券等金融機構收購控股一家期貨公司;2、證券等金融機構與期貨公司開展業務合作;3、證券等金融機構本身具備從事期貨業務的綜合條件和能力,重新申請批設期貨公司。 對于這三種方案,業內有不同的評價,對于第一種方案,很多專家和專業人士認為,比較符合“統籌協調、合力推進”的原則,有利于實現多贏。首先,符合隔離風險的需要,又有助于其整體獲得經營期貨業務的組織管理團隊和能力,縮短適應期,有利于盡快做大金融期貨市場;其次,有助于做大做強期貨公司的目標,提升期貨業整體水平;再次,有助于充分調動期貨業有限的人才資源,避免期貨人才的惡性爭奪和由此引發期貨公司新一輪危機和風險;最后,證券等金融機構收購期貨公司的成本是可以預見的,比起自搭平臺和時間消耗,成本是不高的,這是用機遇要素謀求多贏局面的好辦法,近年來已有證券公司著手收購整合期貨公司,積極效果已顯現。第二種方案可作為過渡性辦法,對于那些尚處于風險處置和綜合治理階段的證券公司,或尚不具備收購能力的公司,可以通過證期合作,化解證券公司不具備金融期貨經紀業資格和能力造成所屬客戶不能進入金融期貨市場的矛盾。第三種方案在證券業內也不具有代表性,不宜鼓勵,最突出的缺點就是造成市場成本上升和現有期貨公司資源浪費,降低市場發展效率,引起人才惡性競爭,打擊傳統期貨業,增加公司和管理層面的管理成本。 軼夫建議,由于金融期貨所涉及領域廣泛,投資者多樣化,市場投機性和波動性可能強于商品期貨,因此,應更加強調穩妥性,特別要研究強化風險控制的有效制度和措施,把基礎工作做在先、做扎實。期貨公司與其消極等待,不如積極行動起來,進一步夯實基礎,提升素質,著眼于在實踐中更好地發揮輔助風險控制和保持市場運行穩健的作用。 另外,考慮到涉及多個行業的提前整合與準備,業內呼吁有關金融期貨交易和經紀服務的政策意向應早做研究,盡早明朗,讓各方都看到希望,早投入,早準備,為行業發展創造和諧環境。 對于正在籌建的金融期貨交易所,有關人士提醒,業界的視野不要局限于金融期貨交易所如何設立,即使是新設交易所,也符合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運行與管理機制的差別,既有助于減少許多后續問題和風險,又利于促進期貨交易所之間的競爭和改善服務,增進和諧,重要的是如何設計好未來金融期貨交易的投資與服務模式,以及公司層面如何積極提升素質做好準備工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