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系言私有化尚早 集團整合可能采取多種方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2日 09:22 中國經濟時報 | |||||||||
分析師認為,或可采取增發、IPO、重組、將集團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等多種方式整合 本報記者 李曉曄 盡管航天動力(600343)20日亮相第25批股改名單,但二級市場對“航天系”私有化題材的追捧卻依然熱情不減。與市場的狂熱相反,聯合證券與東方證券的分析師卻指出,航天
“私有化”是遠景目標? “回購傳言可能只是一種炒作。”對于市場上盛傳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將回購旗下子公司赴香港整體上市”的消息,中國衛星的董秘萬銀娟予以了否認。她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消息出來后公司立刻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取得了聯系,但集團方面目前也沒有找到可靠的消息源證實這一傳言的真實性。她告訴記者,集團一直有進行私有化整合的遠景目標,但這可能是幾年以后的事情,目前談進行私有化整合可能還為時太早。因為航天軍工企業有其業務特殊性。 和中國衛星的看法一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旗下的G火箭、航天機電、中興通訊、航天動力等上市公司也紛紛向本報記者表示沒有收到集團關于私有化回購的任何書面或口頭通知。 但回購傳言并非空穴來風。上周,航天科技香港子公司在公告中表示,接獲控股股東屬下全資附屬公司(Burhill)的通知,其已于上周四在市場上增持共120萬股份,股權由原來的41.86%增至41.91%。同時,該公司正與控股股東就該公司擬收購其屬下兩家公司的股權及股東貸款而進行磋商,但截至目前,該公司董事局仍未通過進行該收購,也未簽署任何確實或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或諒解備忘錄。根據香港媒體報道,早些時候,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張慶偉也曾表示,該集團正考慮將內地與香港的上市公司合并尋求在香港整體上市;計劃組建的公司還將納入母公司剛開發的能源業務,航天科技集團將大力投資新能源業務。 雖然這一傳言的可靠性受到質疑,但航天科技集團加大新能源產業的投入卻是不爭的事實。今年年初,航天科技集團與上海市政府投資33億元共同打造“航天閔行”科技園區,在浦江鎮近世博園區開辟了1500畝土地,用于航天新能源、復合材料和稀土永磁電機產業的發展。航天機電已經入駐,首期獲批土地150畝,預留土地450畝,為公司新能源、新材料的規模擴張奠定了基礎。 “整體回購可能性不大” “航天動力出現在股改名單上,基本上可以判斷航天科技集團在短期之內沒有回購的打算。”聯合證券分析師吳昱村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到,首先從成本角度來看,股改之前做私有化,成本比較低,股改后流通市值變大了,再做私有化付出的成本就較高了。 其次從業務整合角度來看,航天科工、航天科技核心產業均在集團公司里,而且旗下公司比中石化旗下公司業務離散性大得多,既有做結構設計的,也有做制造、電子元器件以及民用的。“回購的話未必能產生協同效應。”他判斷,從母公司向子公司資產轉移進行整合的可能性比“私有化”更大。比如將子公司的股權打包,然后放入一家公司實現整體上市,母公司成為一個純粹的控股公司,分享子公司股權收益,這樣比較合理。“當然也不排除回購幾家公司進行整合的可能性,但全面回購不太可能。”他說。 東方證券航天航空業分析師陳剛也贊同這一觀點,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航天企業一方面有一定的技術實力,另一方面有做大做強的需要,要想把民品這一塊發展起來,進行資產整合是一個必然,但并不等于必然私有化。”他說,還有很多方法可以采用,包括重組、軍工資產的注入、新的優質資產IPO上市等。像火箭股份就是典型的例子,航天科技集團利用資本市場做大資產,通過重組武漢電纜并不斷注入新資產,最終再進行增發。“由集團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這可能是航天系下一步一個很大的看點。”陳剛分析,比如航天電器,盤子雖然小資產卻非常好,IPO做得比較好。航天科技集團和航天科工集團旗下還有不少這樣的企業,完全可以通過IPO方式上市。因為注入的是真金白銀,資產比較好,業務情況也不錯,投資機會大于私有化。 “而且軍工央企是多口管理的,牽涉到國防科工委、國資委,私有化整合難度比較大。”陳剛談到,這兩家集團公司都有軍工資產和民品資產,牽涉到國家安全,不可能被私有化。從國資委角度來說,100多家央企可以進行私有化整合的非常多,也寧愿選擇一些比較容易的企業來操作。對航天科工集團來說,航天信息等一些民品公司不斷地想收購一些軍工資產進來,收購軍工資產之后搞私有化難度就更大了。另外,航天科技集團在香港有兩家公司,整合是有可能的,但大面積的A股私有化回購不太可能。因為就其整體實力而言,畢竟不如中石化。為收購付出過高的成本,又沒有一個明顯的收益,是不合適的。 “況且航天企業中,軍工和民品的界限不是很清楚,這也是行業整合的一個巨大障礙。”陳剛指出,我們國家發展航天業當初采用了“小核心、大協作、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指導思想,軍工企業發展民品,自己養活自己,導致軍工企業民用資產非常多。吳昱村也提到:“很多企業軍工和民品互相交織在一起,純粹的軍工和純粹的民用非常少,上市公司和母公司關聯交易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操作起來困難比較多。” “我覺得市場估計過分樂觀了。”陳剛說,軍工企業私有化是一個比較謹慎的事情,私有化整合應該被考慮過,但沒有市場估計得那么快。 “航天系”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據了解,我國航天事業始于1956年,管理體制先后經歷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機械工業部、航天工業部、航空航天工業部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歷史沿革。1999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開始分家,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后更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一個從事戰略,一個從事戰術,通過這兩大板塊來操作具有軍工和商用特性的上千億資產的運作和管理。 目前,航天科工集團旗下擁有航天科技(000901)、G晨光(600501)、航天長峰(600805)、航天通信(600677)、航天信息(600271)、航天電器(002025)六家上市公司。航天科技集團旗下擁有航天動力(600343)、航天機電(600151)、G火箭(600879)、中國衛星(600118)、航天科技(0031.HK)和航科通信(1185.HK)、中興通訊(000063.SZ,0763.HK)七家上市公司。其中,航天科技和航科通信是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恒生指數成分股。 陳剛介紹:“在神五、神六上天前,整個航天行業的發展處于一個低潮期。2000年至2001年出現好轉,2002年軍工行業扭虧,全行業景氣度回升。2004年、2005年以載人航天為契機開始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并且未來還持續看好。”他分析,航天行業的發展興衰完全取決于國家的支持力度。“十一五規劃”對于航空航天寄予了極大的希望,提出了很多要求。同時,今年的政策支持是一個信號,意味著航天軍工企業的機會即將來臨。“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被寫進了《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與此相對應的是,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審議批準的2006年國防預算為2838億元人民幣,約合351億美元,比上年預算執行數增長14.7%。 “航天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于技術的突破。”陳剛說,我們已經在很多重大領域取得了技術突破,隨后整個航天行業的推進速度將非常快。在航天三步走戰略(載人航天、探月、永久空間站)中,關鍵技術大功率運載火箭的發動機已經研發成功了。“十一五”期間發射的衛星數量可能會達到“十五”的三倍。另外一塊不為人知的業務——導彈制造軍工業務是支撐行業發展的又一個重要因素。我國現在正處于武器現代化更新的階段,對導彈的需求量非常大。這兩塊需求將支撐航天行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要求航天企業整合資產、做大做強,以承擔更艱巨的歷史任務。 新浪財經提醒:>>文中提及相關個股詳細資料請在此查詢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