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企業海外IPO報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7日 22:58 《新財富》 | |||||||||
籌資額猛增90% 約是國內IPO數額的31倍 “尚德控股”登陸紐交所,為2005年中國企業海外IPO畫上了一個令人關注的句號。2005年的中國企業海外IPO數量為70家,較2004年減少了約14%,但籌資金額約為212.3億美元, 較
自2003年以來,中國企業海外IPO的融資額已連續三年遠遠超出境內IPO的融資額。2005年深滬兩交易所發行15只新股共募資57億元,約6.84億美元,是1997年以來首發募資額最低的一年,比2004年減少了約35.86億美元,而同期海外IPO的中國企業籌集資金比2004年增長了100.79億美元。而且2005年海外新上市的公司數量是國內的4倍多,籌資額約是國內的31倍。 2006年仍有相當多的中國企業選擇到海外上市,因此總結和研究2005年中國企業赴海外上市最多的香港、新加坡與美國三個資本市場的不同特色,并結合2005年三地新上市中國企業的統計數據對三個資本市場進行了比較,對擬赴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杜艷華 閆冬 高珊/文 中國企業在港IPO數量占到三地總數的50% 、籌資額占到93% 我們從數量、籌資額、行業分布特點、IPO市盈率等指標比較了香港、美國、新加坡三地中國新上市公司的情況。 從IPO企業數量上看,2005年在香港、美國和新加坡三地新上市中國公司的數量都呈減少趨勢,分別較2004年減少了19%、20%和13%(圖1)。2005年在香港IPO的中國企業占到全部海外IPO公司數量的50%,在新加坡IPO的中國公司占到39%,在美國IPO的公司數占到11%。 從籌資額看,2005年中國企業在香港IPO的籌資額最多,占到中國公司海外IPO總籌資額的93%,在美國IPO的籌資額占據總籌資額的5%,新加坡中國企業IPO籌資總額最小,僅占2%的份額(圖2)。三地市場中國企業IPO的平均單筆籌資額,仍是香港第一,美國第二,新加坡第三,而且大規模的籌資往往選擇在香港或美國掛牌。 從行業分布看,2005年在香港IPO的中國企業中,制造業所占比重最大,為22%;食品/農業的企業數量次之,占到企業總數的10%;再次是藥業和電子,均占到企業總數的9%(圖3)。 2005年在新加坡IPO的中國公司中,制造業和食品類企業較多,分別占到所有公司數目的30%和15%,其次是藥業和紡織,各占所有公司數目的11%,通訊/IT、環境、服裝行業的企業分別占到7%,而比例在5%以下的包括電子、能源及其他行業(圖4)。 2005年在美國IPO的中國企業不再僅僅局限于通訊/IT和電子行業,雖然來自這兩個行業的企業共占到所有公司數目的62%,但同時也出現了能源、傳媒等行業的上市公司(圖5)。 從IPO頻率看,在香港和新加坡市場,第四季度IPO的公司數量遠遠高于其他3個季度,而在美國市場中各季度上市公司的數量則相對穩定。根據筆者以往的經驗與觀察,每年年底在香港和新加坡資本市場上市的中國企業比較多,市場環境比較好(圖6)。 而從IPO市盈率看,2005年在香港IPO的中國企業中,超過80%的公司市盈率在0-20倍之間,其中小于10倍的公司約為48.57%;在新加坡IPO的中國公司中,超過90%的公司的市盈率在0-10倍之間;而在美國IPO的公司則沒有明顯的規律(表1)。 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中國公司在美國IPO的平均市盈率高達45.65倍,遠遠大于在香港的13.22倍和新加坡的6.83倍。 從IPO企業的性質上看,2005年,中國國有企業均選擇香港作為上市地,總數達到8家,占在香港IPO的公司總數的22.9%,籌資額剛超過174.36億美元,占到在香港IPO總籌資額的88.64%。而新加坡上市的中國公司基本為民營企業,美國上市的公司大多為通訊/IT等科技企業。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香港仍是中國企業海外IPO的首選地,除了香港是世界主要的金融中心、從香港籌資也就等于從全世界籌資,以及“中國概念股”在香港股市最容易得到世界的認同等原因以外,還因為2004年初香港聯交所修改了上市規則,在盈利與業績連續計算方面,放寬了大型企業赴港上市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為這些大型企業赴港上市創造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而新加坡顯然成為內地中小民營企業上市熱門地。數據顯示,2003年以來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企業數量大幅增長。近年來,由于新交所加大了在內地的宣傳力度,鼓勵內地的中小民營企業赴新加坡上市,甚至準備為某些內地企業特別開辟加快申請審理的“綠色通道”。由于新加坡市場與香港、美國市場相比規模較小,因此,近年來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國企業多為民營中小企業。 2005年美國市場新上市的中國企業雖然新增了能源等企業,但仍以互聯網、通訊、電子等高科技企業為主。這是由于美國投資者對網絡等高科技股的認同度較高,而且美國新上市的市盈率一般高于香港和新加坡,所以籌資額較高。同時,美國也是三地證券市場中監管要求最為嚴格的地方,而且在美國上市的成本和其后的維持費用相對較高,所以選擇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以高科技企業為主。 投資銀行中國企業海外IPO業務年度排行榜 在港IPO的中國公司保薦人與主承銷商排行榜 以承銷總額來看,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摩根士丹利、建銀國際處于第一梯隊;美林集團、德意志銀行、匯豐、高盛處于第二梯隊;瑞士投資銀行、J.P.摩根處于第三梯隊;其他投行處于第四梯隊。處于其他梯隊的投行與處于第一梯隊的投行之間的差距很大(表2)。 比較在香港IPO的中國企業上市保薦人的保薦數發現,沒有一家保薦人保薦的中國企業數量遠遠超過其他競爭對手。同時,國內投行所保薦的企業均為國有企業,如果剔除國有企業的保薦人,這個行業的前十名均為外資投資銀行(表3)。 通過分析主承銷商平均單筆IPO的承銷額,可以看出建銀國際、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的承銷效率最高,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摩根士丹利、美林集團、德意志銀行、匯豐等銀行的承銷效率次之(表4)。 在新加坡IPO的中國公司主理商與主承銷商排行榜 在承銷總額排行榜上,新加坡大華處在第一梯隊,有明顯優勢,其承銷額是第二名的兩倍左右;豐隆、威豪金融處在第二梯隊,其他的投行處在第三梯隊(表5)。總體來講,大多投行承銷金額都比較小。 從主理商總保薦數的比較上看,2005年參與中國企業新加坡上市的保薦人數比香港明顯少很多,11家主保薦人共同完成27個IPO項目,這也說明在新加坡上市保薦人競爭不是特別激烈。威豪金融2005年的優勢較明顯,共保薦了8家(表6)。 從平均單筆IPO承銷金額看,豐隆銀行承銷的效率最高,他們參與的IPO項目平均單筆融資額最高,其次是新加坡大華和星展銀行;而其他的投行處在第三梯隊(表7)。 在美國IPO的中國公司主承銷商排行榜 從承銷額看,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處在第一梯隊;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處在第二梯隊,與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有一定差距;其他的處在第三梯隊,與前面三家的差距較大(表8)。 從承銷數量看,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處在第一梯隊;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處在第二梯隊,與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有一定差距;其他的處在第三梯隊,與前面三家的差距較大(表9)。 從平均單筆IPO籌資額看,摩根士丹利的承銷效率最高,優勢比較明顯;其次是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美林和高盛,其他的處在第三梯隊,與前四家差距較大(表10)。 同時,我們對全部中國公司的海外IPO投資銀行業務進行排名,承銷額對比結果顯示,排名前10的投資銀行的承銷額遠遠高于其他投資銀行,這表明排名前10的投資銀行的承銷能力比其他投行的承銷能力要強出很多(表11)。 同時,前四名中有兩家中資投行和兩家外資銀行,可反映出中資投資銀行相對國際大牌外資投行已經初具競爭力。由此也可看出,今后中外投行爭奪中國企業海外IPO主承銷商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保薦次數反映了各投資銀行在中國內地的活躍度,對比2005年在中國企業海外IPO項目中擔任主保薦人次數2次以上(包括2次)的投行,我們發現,2005年除了施霖高誠、豐隆、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老牌的投資銀行較活躍外,很多中小型投資銀行在中國企業IPO業務中也表現十分活躍,雖然他們參與的IPO項目的融資額不大,但也成功協助很多中小型企業完成海外IPO業務。2005年,威豪金融在中國企業海外IPO中最為活躍,其次是施霖高誠和豐隆,這三家投行在新加坡市場的IPO業務中占了絕大部分份額(表12)。 單筆承銷額能反映投資銀行在參與IPO項目時的單位效率。數據顯示,建銀國際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參與了2005年中國公司海外IPO的最大項目—中國建設銀行(共籌資約92億美元)的聯席主承銷商,分別列平均單筆承銷額排行榜第一、第二名。同時參與該項目的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還參與了其他中國公司海外IPO項目使其單位效率下降,分列排行榜中第四、第五位(表13)。 作者單位:北京正略鈞策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原新華信咨詢管理)對本文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LILING@p5w.net(《新財富》2006年03月號最新文章)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