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非經常性損益折射業績含金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7日 05:42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 陳健健 對于切實追求可持續發展的上市公司來說,主營業務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當屬公司長遠發展的根本。但同樣存在這樣一些公司,平時謀算的重點是如何利用非經常性損益調節業績。
盡管非經常性損益已經成為國內部分上市公司業績變靚的一大法寶,但縱觀2005年已披露的年報,反映出的仍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真正業績優良、含金量高的公司,推動公司業績增長的主動力必定是公司主業,而不是“臨時客串”的非經常性損益。 主營權重上升 統計結果顯示,上市公司業績逐步增長,而其中主營業務對凈利潤的貢獻權重在緩步上升。 本報數據中心統計結果顯示,截至3月16日,滬深兩市共323家公司公布了2005年年報。323家公司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439.97億元,同比增長20.95%;實現凈利潤404.59億元,同比增長17.38%;按加權平均計算平均每股收益為0.3253元,平均凈資產收益率10.79%,分別同比增長17.39%和0.77%;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每股收益0.3176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0.54%。 近兩年來,全部上市公司營業利潤占凈利潤總額的比重不斷增大。2003年這一比例為152.07%;2004年達到161.24%。另一方面,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重有所降低。2003年上市公司扣除非經營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當期凈利潤的97.01%;2004年這一比例微升到98.36%。最新統計顯示,2005年已公布年報的323家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當期凈利潤總和的97.59%,同比增加了4個百分點。 雖然主營業務比重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但非經常性損益絕對數的增長也不容忽視。以公布2005年年報的323家公司為例,這323家公司2003年、2004年、2005年的非經常性損益總額分別為7.83億元、8.43億元、9.76億元,增速明顯提升。 績優公司倚重主業 雖然非經常性損益的絕對數有上升之勢,但仍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即非經常性損益對業績良好的公司的影響明顯比業績落后的公司要小。業績增長的動力主要來源于主營業務的增長,這在業績增幅排名靠前的公司中表現得尤其突出。 績優公司非經常性損益所占的比重明顯偏低。以本期上榜的十家公司而言,除了東方鍋爐(資訊 行情 論壇)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重接近20%外,其余九家公司的該項比率都在6個百分點以內,其中7家公司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低于3個百分點。 這一點,業績不理想的公司恰恰相反,非經常性損益對公司凈利潤影響重大。以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的比率排名,結果顯示,影響百分比排在前20位的公司,除了2家公司以外,其余公司在扣除了非經常性損益后,公司原本為正的凈利潤全部淪為負數。此類公司凈利潤和非經常性損益的逆向而動正反映了公司業績對非主營業務的依賴程度:主營的萎縮和不足,使得公司的業績只有倚靠非主營收益。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ST類公司幾乎都有大額的非經常性損益存在,并且對公司的業績影響很大。上述排名前20位的公司中,ST公司就占據了7個座位。323家公司中有27家ST類公司,其中非經常性損益占凈利潤比例達到20%以上的就有20家,而占比達到50%以上的有12家。 根據統計結果,非經常性損益的具體類別中,財政補貼收入、處置資產收益和以前年度集體準備沖回的發生頻率最高,正是這些項目往往成為意圖調整業績公司的法寶。 以ST運盛(資訊 行情 論壇)為例。公司2005年凈利潤為880萬元,非經常性損益為4579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一下變為虧損3879萬元,而截至上半年底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還為-27萬元。公司的非經常性收入主要來源為子公司持有的有關股權轉讓收入。相比非經常性收益的猛增和高達541%的凈利潤貢獻率,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超過60%。 當然,非經常性損益本身不是“洪水猛獸”,任何一個公司都有可能發生非經常性損益的有關項目。此次公布年報的323家公司中只有2家公司沒有非經常性損益。 在非經常性損益經常被假以它用的今天,投資者不得不關注非經常性損益的具體內容和性質。如果公司的非經常性收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考慮公司盈利能力時也要將之列入分析的范圍;如果公司的非經常性損失或收益遠遠超過主營業務收入,說明公司的主營能力并不理想。不過也要具體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比如草原興發(資訊 行情 論壇),2005年由于禽流感公司的非經常性凈損失高達3.35億元,可謂該公司2005年巨虧3.89億元的“元兇”。而該公司2003年、2004年的非經常性損益分別為-220萬元、-101萬元。在考慮公司長遠價值的時候,尤其要弄清楚這些非主營因素在公司中的性質和影響力到底如何。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