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日本緊縮銀根引發“蝴蝶效應”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5日 05:46 中國證券報

  中信證券 馬青 陳濟軍

  在3月9日結束的日本央行(BoJ)的貨幣政策會議上,BoJ以7對1的投票決定正式結束:“數量放松”(Quantitative Easing,QE)的貨幣政策,將重新啟動基準利率取而代之成為新的貨幣政策杠桿。該政策調整將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具體表現為,日元得到支撐;日本長期收益率上升;流入美國的資金減少將推高美國長期收益率和按揭貸款利率,從而
打壓美國的房市和消費;套利交易的減倉減少了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支撐;資金的回流也會影響對中國股票和債券的追逐。

  數量放松措施必要性不再

  為了刺激經濟,BoJ在1999年2月開始正式執行零利率的貨幣政策。當日本經濟在2000年略顯復蘇跡象時,BoJ過早地在2000年8月宣布結束零利率。但是由于當時高科技泡沫的破滅和美國經濟的衰退,日本的復蘇未能持續。于是BoJ在2001年3月重新執行零利率政策,并且引進了“數量放松”作為貨幣政策的杠桿。人們普遍認為采取數量放松的目的是為了刺激經濟走出通縮。不過BoJ卻表示數量放松的初衷并非針對通縮,而是為了保護銀行,即避免負債累累的日本銀行陷入流動性危機。

  超級寬松的“數量放松”政策是BoJ 在長期通縮環境下被迫采取的非常規措施。BoJ擔心持續寬松的政策會導致資產泡沫,并一再表示希望能夠回到更為“正常”的貨幣政策。經過了多年的改革,日本經濟的健康狀況有所好轉。當年銀行系統中巨額的不良貸款已經被逐步消化,回到了正常水平。企業也清理了多余的債務和冗員。投資、利潤、消費等數據均開始向好。在3月9日結束的日本央行(BoJ)的貨幣政策會議上,BoJ 以7對1的投票決定正式結束“數量放松”(Quantitative Easing,QE)的貨幣政策,將重新啟動基準利率取而代之成為新的貨幣政策杠桿。

  零利率政策仍將維持

  BoJ在未來數月的具體操作步驟大致如下:首先,從3月份開始,BoJ將停止從

商業銀行購買短期票據。這將每月減少超額儲備大約10萬億日元。目標是將超額儲備從目前的35萬億日元減少至維持零利率所需要的6萬億日元。該步驟至少需要3個月的時間。其次,穩定長端利率。為了減少市場預期過度推高長端利率,BoJ承諾將繼續每月購入1.2萬億日元的長期國債。日本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估計在2006年將高達775萬億日元,相當于GDP的150%。如果將10年期收益率從目前的1.6%提升一個百分點,這將至少增加大藏省1.5萬億日元的利息成本。大藏省2006年預算中用于付息的預算為8.6萬億日元。第三,逐步增加貨幣政策的透明度。不過目前BoJ還不會效仿伯南克采用盯住通脹的政策。

  淡出數量放松,即將這部分超額流動性從貨幣市場的蓄水池中放掉,大概需要3到5個月的時間。在將這部分超額流動性放凈之前,日本的基準利率無法上升。BoJ的公告中也表示在短期內基準利率將保持在“基本上0%”。BoJ目前并沒有升息的時間表,今后何時升息將完全取決于屆時的通脹狀況和其他宏觀數據。

  全球資金動蕩不可避免

  根據目前對日本經濟的分析,我們認為日本基準利率在2Q06仍然為零,在3Q06略有升息可能,在4Q06有可能微調,但升息幅度不會超過0.25%。由于市場已經預計BoJ在三、四月份開始收緊銀根,因此全球市場早有反映,但是在3月9日當日反應平靜。在此之前的預期已經導致一些高收益的貨幣和債券下跌(如新西蘭)、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如CRB指數)、以及包括建行在內的港股下跌。CRB大宗商品指數在過去的27天之內陡跌10%,創18年以來最大跌幅。

  從理論上看,BoJ緊縮的影響有以下兩個途徑:一是這將減少日本居民的海外投資。根據大藏省最新的數據,至2004年底,日本居民和企業一共持有107.7萬億日元(915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二是將減少以借入日元為彈藥的跨幣種套利交易。

  BoJ緊縮對全球資產價格的影響大致為:日元得到支撐;日本長期收益率上升;流入美國的資金減少將推高美國長期收益率和按揭貸款利率,從而打壓美國的房市和消費;套利交易的減倉減少了對大宗商品價格的支撐;資金的回流也會影響對中國

股票和債券的追逐。不過影響的具體程度將取決于BoJ緊縮的步伐和程度。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