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海外上市得失之紀寶成易憲容觀點交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3日 08:24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
記者 盧曉平 周翀 商文 實習記者 余洋 紀寶成和易憲容就大中型國企海外上市利弊得失的爭論,持續竟日。 3月6日,紀寶成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闡述對海外上市潮的擔憂;3月8日,易憲容從市場化的角度出發,拋出駁辭。
連日來,本報多次對兩位專家進行采訪,逐漸厘清雙方爭論的焦點,簡言之,就是我們應否純粹從經濟角度考慮海外上市問題,或者說,在探討這類問題時,市場需要和非市場需要的權重,究竟應各占幾何? 焦點一:企業上市誰說了算 紀寶成:簡單采取市場自由選擇,勢必會產生“市場失靈”的問題。對大規模盲目海外上市進行干預和約束是合理的。 認為企業海外上市是市場選擇,我覺得是站不住腳的。從企業利益的角度或理想的市場配置資源的角度,符合條件的企業自由選擇上市是合理的。但是,現實市場經濟中,海外上市的企業個別利益與社會利益會發生巨大的背離,簡單采取市場自由選擇,勢必會產生“市場失靈”的問題。因此,從國家戰略利益的高度、從社會長期利益的角度,對大規模盲目海外上市進行干預和約束就是合理的。這種干預和約束即使在資本市場發達的美國也屢見不鮮。國家對在本土上市抑或海外上市不可能采取完全相同的政策,這應當是常識。 另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國有大中型企業特別是壟斷型優質國有企業不能簡單地等同于一般的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國有企業的宏觀效率定位決定了它必須肩負支持、促進和積極參與本國資本市場完善的重任,不能簡單因為國內資本市場的不完善而逃避。 易憲容:企業去哪上市不是紀寶成可以決定的,這是市場行為。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去判斷哪家企業應去哪上市。 每家企業的生存環境和融資條件都是不一樣的,企業去哪上市不是紀寶成可以決定的,這是市場行為。 可以說,隨著國內經濟快速持續發展,資金的短缺仍然是國內企業發展與擴張的瓶頸。據悉,目前國內企業有近2000萬家,而在這些企業中具備上市條件的企業有上萬家,但目前在國內A股市場上市的公司僅有近1370多家。按照以往國內A股市場的發展速度,這上萬家具備上市條件的企業,想都在國內市場上市,不知要等到猴年馬月。特別是隨著近幾年國內A股市場低迷、2004年以來國內市場的整頓及輿論反對股市擴容,使得這些公司能否上市、在什么時候上市更是渺茫。 不準去海外上市,國內上市又難,想做什么?從政府來講,也不要管得太多,你根本沒有能力去判斷哪家企業應去哪上市。從現在在海外上市的企業看,已經發展得很好,如果它們不出去,上市后市場增值從哪里來?僅僅靠政策,是達不到我們理想中的程度的。 焦點二:是否存在國資流失 紀寶成:我國大部分海外上市公司都是低市盈率上市,導致海外新股認購者或戰略投資者獲得無風險的股票套利,并間接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我在分析企業海外上市定價問題時,采用了市盈率標準,因為市盈率能夠把股價和企業盈利能力結合起來,其水平的高低更能夠真實地反映出股票價格的高低。如果市盈率過低,表示當前股票價格與企業贏利能力不匹配。我國大部分海外上市公司都是低市盈率上市,其直接結果就是海外新股認購者或戰略投資獲得無風險的股票套利,使本屬于本國民眾的價值轉移到海外。IPO定價雖然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但海外上市的中國企業規模以及相應機構的決策行為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IPO價格。因此,低市盈率上市導致的間接國有資產流失,其實質與市場買賣沒有多大關系,而是與我們大規模盲目海外上市的決策有關。 當然,海外上市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體現不只是IPO定價問題,例如海外上市公司重組成本的國內轉嫁以及高額的海外上市成本等都與國有資產流失有關。我們對這些問題不僅進行了定性調查研究,也進行了定量學術研究,是有根有據的,不存在“扣帽子”或炒作。 易憲容:雙方在比較嚴格的評估程序下,經過反復比較與篩選并經過博弈達成的價格,有一定的合理性。 市場的價格是什么?自然是買者與賣者交易之結果。如果能夠在比較嚴格的評估程序下,經過反復比較與篩選,雙方又在多次的談判與博弈下達到成交價格協議,那么這種交易價格就有一定的合理性。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無論從邏輯還是從理論、實際操作上,國企海外上市導致國有資產大規模流失的說法是沒有多少道理的。比如說,一家上市公司價格在股改前是多少,股改上市后又是多少,是不同的。對不同的實體,進行股改前后價格對比是沒有意義的。一家公司的價格如果是通過合法的程序和反復談判博弈得出的,這個價格就是合理的。不是誰想象中我這個企業值多少錢,別人就該以多少錢來買,那個只是自己的一個想法。不能以自己想象的價格來比較自己在市場上賣出的價格。在目前的情況下,企業上市后,機制改進了,市值增加了,卻反過來說資產流失了,真是奇怪! 焦點三:海外上市是否影響國家經濟安全 紀寶成:一些大型國企的股權過度國際化,可能帶來“發展戰略安全”、“金融安全”、“產業安全”等方面的問題。 壟斷型或優質國有企業主要指:金融企業,特別是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基礎能源支柱企業,如石油、礦產等;技術型主導產業和壟斷性龍頭企業。這些企業的股權過度國際化帶來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戰略安全”,即過度國際化會使企業決策權旁落,使這些企業難以落實國家的發展戰略,使國家意志缺乏微觀基礎;二是“金融安全”,即海外戰略投資者的行為,特別是金融性上市公司的戰略投資者和股權持有者的資本市場運作,往往會對本國金融體系的決策以及核心企業的資金運用產生巨大影響;三是“產業安全”,很多大中型國有企業都肩負提供公共品的社會功能,過度國際化往往會使這些企業喪失該功能,從而對本國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帶來沖擊。當然,大家關注的國有資產流失問題與經濟安全問題也有一些聯系。 從國際上看,由于過度國際化帶來的經濟安全問題已經在很多發展中國家出現,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拉美國家。1990年至2002年,拉美國家企業由于大規模海外上市,導致本國資本市場大幅度萎縮,資產價格波動劇烈,并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出現頻繁的金融危機和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易憲容:國有企業海外上市股權多元化,根本談不上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 首先,作為公眾公司,尤其是我國壟斷行業的公眾公司,對股權的控制都是絕對的,在51%以上,即使不是絕對控股,相對控股也能保證企業掌握在國家手里。 其次,海外投資者購買股權,享受的是投資收益,并不參加公司的經營決策。況且,這些投資者的股權投資是相對分散的。 第三,大公司走出去,有利于企業參加全球競爭并有效配置資源,更有利于提高國家的經濟實力。 第四,近年來,經濟全球化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使國家安全的內涵出現了新的變化,國家經濟利益和經濟競爭力隨即上升至國家安全的優先位置,國家經濟安全開始成為國家安全的核心。 第五,要警惕生產要素跨國界流動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控制生產要素跨國界流動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對稀缺生產要素(長期資本、技術、人才等)的吸納能力、引導能力、控制或減少稀缺生產要素流出國境的能力等方面。因此,努力保持穩定的社會環境,創造與維護有效的市場機制和良好的公共環境,應成為發展中國家維護其經濟安全的重要內容。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