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鋼材期貨即將“出爐”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0日 05:43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趙彤剛 北京報道

  寶鋼與國際巨頭們的鐵礦石價格談判目前仍在僵持中,不過即將推出的鋼材期貨,不僅增強我國在鋼鐵國際定價中的話語權,在今后鐵礦石價格談判中也增加了一個砝碼。

  全國人大常委、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所所長厲無畏日前提案,建議盡快推出鋼材期
貨交易。昨日有關權威人士表示,上海期交所鋼材期貨推出條件已經成熟。

  鋼材價格波動劇烈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鋼材生產國與消費國,鋼材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大宗商品。2004年我國鋼材產量達2.97億噸,消費量達3.12億噸,占全球消耗總量的三分之一,而2005年我國鋼材產量超過了3億噸。目前我國鋼鐵行業面臨生產能力過剩、價格波動加劇,以及鋼鐵國際定價權缺失等嚴峻問題。為規避鋼材價格波動帶來的巨大風險,推出鋼材期貨交易勢在必行。

  鋼鐵行業是資金密集型的周期性行業,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較大。國家發改委指出,2005年鋼鐵產業生產能力已經大于市場需求1.2億噸,可是還有在建能力7000萬噸、擬建能力8000萬噸。從去年4月以來,鋼價急劇下滑,部分品種降幅接近50%,鋼廠利潤大幅度下跌。以6.5MM高線國內主要城市均價為例,受宏觀調控影響,高線價格從2004年3月最高價4150元/噸,跌到2004年5月最低價格2850元/噸,一個月下跌幅度達到31%;之后受原材料價格上升與需求增加影響,7月又漲到3850元/噸;2005年6月,最低又跌到2800元/噸。

  鋼材價格的大幅波動,必然對我國鋼鐵行業帶來巨大影響。有機構甚至預測鋼價若繼續下跌,有可能使鋼鐵業“硬著陸”,并出現全行業虧損局面。期貨市場具有規避價格風險和發現價格功能,有關部門調研表明,當前無論是鋼廠、鋼材流通商還是用戶,均渴望推出鋼材期貨。

  在鋼材價格大幅度下跌的同時,

鐵礦石價格由于定價權被國際巨頭所壟斷,卻面臨進一步上升的嚴峻局面。在目前進行的鐵礦石價格談判中,因國際三大鐵礦石巨頭要求再漲價10%至20%而陷入僵局。若鐵礦石再漲價,我國鋼鐵行業處境將更為艱難。而開展鋼材期貨交易,將有利于增強我國在鋼鐵國際定價中的話語權。

  推出條件已具備

  厲無畏指出,當前我國推出鋼材期貨交易條件已經具備。近年來我國鋼鐵業快速發展,為期貨市場提供了巨大需求與現貨保障。2000年至2004年的四年間,我國鋼產量平均年增長率超過20%。以汽車、

房地產、機械制造業和電子通訊業為龍頭的高增長產業群的出現,為鋼材消費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鋼材生產與消費的發展,也促進了鋼材流通市場活躍。鋼材電子遠期交易市場應運而生,交易非常活躍。目前我國鋼鐵企業達1000多家,各類鋼材經銷商有15萬家之多,他們均對鋼材期貨需求迫切。

  在1993年至1995年期間,為規避價格風險,原上海建材交易所、蘇州商品交易所等多家期交所也曾推出過線型期貨品種,但由于當時國內線材市場不發達與期貨市場不成熟,后來被國務院暫停。目前我國期貨市場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形成了完善的交易、結算與風險管理制度,市場走向規范發展,這為鋼材期貨推出提供了政策與制度保證。

  上期所準備就緒

  上期所早在2000年1月就成立了線材鋼材期貨品種開發課題組,隨后設計了線材鋼材期貨合約,并向

證監會提交了上市申請。厲無畏建議盡快在上期所推出鋼材期貨交易,他指出,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地區,不僅是我國最大的鋼材生產地,而且還是最大的消費與集散地,該地區擁有國內最大鋼鐵企業寶鋼等十多家大型鋼鐵生產企業,上海目前已成為全國鋼材現貨市場的定價中心。

  由于我國目前沒有鋼材期貨交易,而廣大生產者以及經銷商套期保值需求強烈。為此,從2003年開始,各類鋼鐵電子遠期交易市場在我國蓬勃興起,僅上海就有四家,日成交量超過20萬噸。為滿足鋼材市場規避風險需求,一些電子交易市場開始仿效期貨交易機制,開展變相鋼材期貨交易。由于這些市場沒有政府有效監管,無正規期貨交易規則與嚴密的風險結算體系,交易容易出現過度投機,參與者沒有安全保障,市場風險很大。因此,推出由政府統一監管的正規鋼材期貨交易,已是當務之急。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