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指標牽引新思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0日 05:43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尚曉陽 單位GDP能耗降低4%左右,被列入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之一。這一指標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可見政府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決心。 數據顯示,我國GDP占世界份額只有4.4%,但消耗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和
“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指出,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于是,實行單位能耗目標責任和考核制度就成為必然的選擇。單位GDP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等指標要分解落實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未來5年內,我國單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發改委人士把這稱為經濟建設的“減法”———過去是追求上項目、增加產值,今后要把能耗降下來,而且是硬指標。過去在不少地方政府眼里,這些指標和GDP相比僅被視為“軟指標”。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轉變指標體系,重新擺正經濟指標和社會指標以及其他各級指標之間的關系,調整經濟社會發展的坐標體系,改變長期以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不匹配現象。 在人大山西團的討論會上,山西省省長于幼軍透露,“十一五”期間,山西煤炭產量將出現零增長。一方面,把煤炭產量的增長指標定為零;另一方面,要將全省單位GDP能耗降低25%,煤炭回采率從40%提高到60%,全省煤礦總數從9000家減少到2500家以內。這意味著,這個目前單位GDP能耗為全國平均水平2倍多的重工業大省,已經率先表明了決心。 指標變化的背后,是從粗放發展向內涵發展、集約發展、綠色發展思路的轉變。顯然,中央政府下達的新指標,對地方政府的思路轉變發揮著直接的推動作用。轉變政績觀已經提了很長時間,而最簡單的做法是,用新的指標替代、補充原有指標,把地方政府的“興奮點”牽引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框架中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