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上市公司 > 股改浪潮系列全面股改之華能國際 > 正文
 

訪中國華能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曉松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9日 02:51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訪中國華能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曉松

  上海證券報 路文志曹鐵

  ●引子

  自1985年誕生以來,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以下簡稱華能集團)創造了中國發電行業無數個第一:

  第一個利用外資辦電、聯合地方、集資辦電;

  第一個采用開發、建設、運營、管理一體化的電力開發模式;

  第一個在國有電力企業中發起設立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上市,并大規模開展資本運作;

  第一個引進60萬千瓦超臨界燃煤機組及技術;

  第一個建設運營國產60萬千瓦超臨界燃煤機組;

  第一個建設國產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燃煤機組;

  #zhPoint##zhPoint##zhPoint##zhPoint##zhPoint##zhPoint##zhPoint##zhPoint##zhPoint##zhPoint##zhPoint##zhPoint#

  此外,華能還是第一個通過國際競標在發達國家(澳大利亞)收購、運營、管理電廠的中國電力企業。20年來,華能集團始終站在我國電力行業的潮頭,引領著我國發電企業的方向,始終以報國為己任,為我國發電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華能集團走過的路,既是一條積極利用外資、引進先進設備、為緩解我國電力緊缺而任勞任怨的報國之路;也是一條充分注重環保、降低發電能耗、為實施綠色煤電理念而孜孜以求的創新之路;更是一條不斷總結經驗、大步走向世界、為打造一流電力企業而勇往直前的開拓之路!

  在華能國際(資訊 行情 論壇)進行股權分置改革之際,我們有機會見到了華能國際實際控制人中國華能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王曉松先生,就華能國際本次股權分置改革以及華能集團的未來發展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采訪。其間,王曉松先生不僅對華能國際股改前的股權重組進行了全面介紹,而且就集團對股份公司的控制力問題進行了深入闡述,由此,一個全新的具有探索性的股改方案展現在我們面前。

  1重組股改同步實現多方共贏

  提要------

  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能國際)進行股權分置改革之前,華能集團在短時間內作出決策并迅速有效地實施了部分法人股的收購舉措,這一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華能集團對作為上市公司------華能國際的信心和大力支持。華能集團高層表示,之所以要進行本次收購是為了保持國有資本對關系國計民生重點行業上市公司的控制力,防止未來可能出現的市場惡意收購行為。此次收購不僅能使華能國際獲得華能集團的長期支持,而且有利于華能國際的穩定和長期發展,更符合所有投資者的利益。

  筆者:日前華能國際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華能集團將收購公司其他法人股股東1/3的股權。請問華能集團此次股權收購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王曉松:電力行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國資委等五部委在聯合發布的《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股權分置改革后,要保證國有資本對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上市公司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華能國際作為我國最大的發電行業上市公司,它在實施股改工作時必須考慮繼續保持國有資本對重點行業的控制力問題。目前,華能集團持有華能開發51.98%的股權,華能國際電力開發公司(以下簡稱華能開發)持有華能國際42.78%的股權。按照華能國際發起人協議規定,其他非流通股股東將股東大會的投票權授予華能開發,華能開發因此擁有華能國際70%多的投票權,從而有效控制華能國際的健康規范運作。

  由于華能開發對華能國際的直接持股比例低于50%,如果華能國際股改后所有非流通股東將取得流通權,其他非流通股股東在股票交易市場中出售其所持華能國際的股票時,華能開發原先享有的優先認購股份的權利將不再具有可執行性,從而導致華能開發原享有的70%多的投票權也將喪失,由此將使華能集團和華能開發失去對華能國際的絕對控制權。因此,為了保證華能集團和華能開發對華能國際的絕對控制權,我們建議并實施了本次股權收購。根據本次股改方案,華能集團需拿出總計45.56億元現金收購華能國際其他非流通股股東所持的華能國際股份11.14億股,同時華能集團和華能開發支付本次華能國際股改全部對價。此外,華能集團和華能開發還承諾,在所持股票獲得流通權后,六十個月內(五年內)不上市交易所持華能國際股份。這些行為充分體現了華能集團對華能國際的大力支持,體現了控股股東對上市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

  筆者:眾所周知,華能國際作為一個績優上市公司,其股東每年都可分享到豐厚的紅利。那么,華能集團在此次收購過程中是否遇到阻力呢?比如是否有股東不同意向華能集團轉讓其股權。

  王曉松:華能國際自2001年在A股上市以來,4年派息分紅達1.55元/股,其中現金分紅累計達到0.82元/股(含稅),這在上市公司中的確處于非常優秀的水平。雖然華能國際2005年的分配方案尚未確定,但華能國際將遵循一貫的收益分配政策,與全體股東一起分享公司的經營成果。因此,所有股東都非常愿意長期持有華能國際的股權。盡管如此,我們的股權收購計劃進行得很順利。其他法人股股東表示要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國資委相關文件精神,尊重華能集團的決定,也支持華能國際進行股改,支持在股改的同時向華能集團進行股權轉讓。經過友好協商,我們和其他法人股股東很快達成一致,這是華能集團與合作伙伴長期精誠合作的結果,是合作伙伴對華能集團的大力支持,也是對上市公司的大力支持。

  筆者:您認為本次股權收購意義何在,對華能國際而言有什么特殊意義?

  王曉松:本次股權收購作為華能股權分置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能集團主導華能國際股改的一個大膽創新,是華能國際1994年重組上市以來的又一次重要重組。我認為其意義不亞于IPO的重組,也不亞于2000年對山東華能的吸收合并。這是中國資本市場上資本運作方面的新的案例。股改完成后,對華能集團來講,其在華能國際擁有的權益由原來的24%增加到32%以上,將會提高華能集團的權益利潤;對各法人股東來講,一次性得到豐厚的現金回報,并仍可享有華能國際未來不斷發展增加的收益;對華能國際的各類流通股東也將帶來長遠、增長的回報和持股的信心。總之,這是一個多贏的重大資本運作。這次轉讓股權的成功得到了各相關政府、機構的支持,得到了各法人股東的支持,相信也能得到流通股股東的支持。這次運作的提出和成功,充分體現了華能"堅持誠信、注重合作,不斷創新、積極進取、創造業績、服務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充分展現了華能"敢為人先,敢為人所不能"的創新精神和"敢于工作、善于工作,敢于勝利、善于勝利"的奮斗精神。

  本次股權收購對華能國際而言,突出表現在有利于華能國際的長期和穩定發展。在保持對華能國際絕對控股的前提下,華能集團將會繼續向華能國際轉讓優良發電資產和發電權益,把華能國際打造成中國乃至亞洲地區最大、最好的電力上市公司。目前,華能集團與其他非流通股股東已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根據《股份轉讓協議》,華能集團收購上述非流通股股東所持的11.14億股華能國際股份。收購股權后,華能集團將直接持有華能國際9.24%的股權,華能集團與華能開發將共同持有華能國際62.71億股,持股比例為52.02%。股改支付對價后,華能集團與華能開發公司對華能國際的合并持股比例可超過50%,接近51%。

  華能國際成立以來的迅速發展與華能集團的支持密切相關。1994年,華能國際成立并在海外上市,上市后總裝機容量僅為290萬千瓦,總資產195億元,凈資產109億元。為促進華能國際快速發展,華能集團和華能開發先后向華能國際注入超過1000萬千瓦權益容量,提高了華能國際的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并為華能國際擴建、新建電廠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在大股東的幫助下,華能國際強化管理,建立了嚴格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先進的內控機制。

  1998年,華能國際增發外資股時,華能開發按照發行價格認購了4億股內資股,使華能國際每股凈資產提高了0.106元港幣(提高3.65%)。2001年華能國際首次發行A股時,華能開發再次按照發行價格認購了1億股,使華能國際每股凈資產提高了0.061元人民幣(提高1.43%)。近十年來,華能國際的權益裝機容量、總資產、發電量、銷售收入及稅后利潤實現連續增長,年平均復合增長率均在20%左右,給股東創造了持續、穩定和不斷增長的回報。

  以上可以看出,保持華能集團對華能國際的控制力,既有利于華能國際獲得華能集團的長期支持,也是華能國際在境外上市時對投資者的一個重要承諾,同時符合華能國際全體股東的長期利益。

  筆者:您能談一下本次股改對價的想法嗎?

  王曉松:關于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執行對價安排,公司的方案是:

  (1)華能集團收購華能國際除華能開發外的其他非流通股股東持有的11.14億股華能國際非流通股。華能集團統一支付股份轉讓后其他非流通股股東所繼續持有的華能國際股權所需支付的對價。

  (2)對價支付為每10股流通A股獲送2.8股,共需支付1.4億股,其中華能集團和華能開發分別支付5505萬股和8495萬股。

  (3)華能集團和華能開發承諾在所持股份獲得流通權后,六十個月內不上市交易。

  這一對價水平是向流通A股傾斜的,是合理的,也是公司一步到位的考慮。

  2開拓成長壯大凸顯報國情懷

  提要------

  電力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電力工業扮演著重要角色。1985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華能公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全國性的嚴重缺電局面。截止到2005年年底,華能集團累計為國家發電17958.88億千瓦時,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有統計顯示,我國每億千瓦時發電量所支持的GDP平均超過7000萬美元,按此計算,華能成立20余年來發電量所支持的GDP超過1.26萬億美元。2005年,華能再上一層樓,成為我國第一個裝機容量突破4000萬千瓦大關的發電企業。

  筆者:華能集團成立20余年來走過了輝煌的歷程,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華能集團的發展歷史。

  王曉松:自1984年底黨中央、國務院研究成立華能公司至今,華能經歷了20年的發展歷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985年--1993年是華能發展的第一階段。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缺電成為制約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為了解決全國性的嚴重缺電局面,繼1985年成立華能開發公司和華能發電公司以后,1988年成立中國華能集團公司。在最初的8年間,華能共完成投資307億元,占同期全國電力建設投資的13%;利用外資88億元,占同期全國電力工業利用外資的40%;投產裝機容量1124萬千瓦,占同期全國新增機組容量的11%。這個時期是華能創立、利用外資、聯合地方、集資辦電、快速發展的時期。

  1994年--1999年是華能發展的第二階段,其標志是1994年重組設立華能國際和山東華能并在境外上市。5年間,華能在國際資本市場共籌集資金13.3億美元,有力地促進了華能電力產業的高速發展,共完成電力投資575億元,約占同期全國電力建設投資總額的6%;利用外資約185億元,占同期全國電力工業利用外資的19%;投產裝機容量1272萬千瓦,占同期全國電力新增裝機的11%。這個時期是華能電力企業利用國內外資本市場,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時期。

  從2000年開始華能進入第三階段。為優化集團內部資源配置、精簡管理層次、調整產業結構,做強做大電力主業,華能完成了華能國際購并山東華能發電股份公司;內部機構重組合并,減少管理層次;組建、改組和重組了產業公司,實現了電力企業強強聯合和非電產業的重新組合。這一時期是華能積極參與電力體制改革,穩步實施內部重組,抓住機遇,科學發展,做強做大,創建有國際競爭力大企業集團的時期。應該說華能成長的20年是方向明確、科學發展的20年;是不斷創新、保持領先的20年;是多方合作、互利共贏的20年。

  筆者:華能所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您如何評價華能集團在我國發電行業中的作用?

  王曉松:經過20年的不懈奮斗,華能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20年來,華能實力不斷增強,始終保證了安全穩定發電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具體體現在:一是裝機規模和發電量不斷增加。2005年,華能擁有全資、控股電廠76家、裝機容量4321.4萬千瓦,分布在全國22個省、市(區),完成發電量2564億千瓦時,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分別是1989年華能集團組建時的15倍和9倍。二是資產規模不斷擴大。2005年華能總資產為2349億元,為1989年的近20倍;華能權益215億元,為1989年的近10倍。三是盈利能力不斷增強。2005年華能銷售收入730億元,為1989年的45倍;2004年實現利潤73.6億元,為1989年的27倍。2004年華能的發電裝機容量、發電量、銷售收入、利潤、人均勞動生產率等指標,在國內發電企業集團中均名列第一。

  華能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和技術研發能力。華能成立了由18位兩院院士組成的專家委員會;控股西安熱工研究院;還設立了技術研究中心和技術經濟研究院,在行業內始終處于領先水平。

  華能是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是國務院批準進行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的試點。我們將努力把華能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為電力工業的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應有的貢獻。這也是華能作為中國最大的發電企業的歷史使命。

  筆者:據有關方面預測,到2010年和2020年我國的發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5.8億千瓦和9.5億千瓦,發電量將分別達到27500億千瓦時和42900億千瓦時,保證供應和加快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作為我國最大的發電集團,您認為華能在繼續履行自己的歷史使命時將會面臨哪些挑戰?公司如何應對?

  王曉松:華能在改革開放中誕生,在經濟發展中壯大,走過了一條創新發展的道路。自1985年成立、1994年海外上市、2000年系統重組至今,經過20年的開拓創新和奮力拼搏,打下了比較雄厚的基礎。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還面臨著能否保證發電設備長期、連續、安全、穩定運行;能否保證煤炭長期穩定有效供應;能否保證"兩高一低"地加快電源建設;能否保證不斷提高管理水平;能否保證不斷適應電力體制改革帶來的市場競爭局面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

  為了應對面臨的挑戰,促進公司事業健康發展,我們將實施"七項戰略性舉措"、提高"七種能力",實現"七個確保"。即:實施一體化戰略,提高能源供給能力,確保安全穩定發電;實施節約戰略,提高建設節約環保型企業能力,確保實現節能環保規劃目標;實施創新戰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確保公司可持續發展;實施500強戰略,提高做強做大能力,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確保把公司建成以國內為主的跨國公司;實施人才強企戰略,提高隊伍建設能力,確保公司事業發展的人力資源;實施管理革命,提高公司健康發展能力,確保建成有國際競爭力的能源集團。

  3相輔相成發展共負歷史使命

  提要------

  電力是華能集團的核心產業,所占比重為87.12%,而華能國際又是其核心產業中的核心企業。由此可見華能國際在華能集團的重要地位。在華能集團的大力支持并不斷注入優質資產情況下,成立短短11年的華能國際在開拓創新中快速成長,在穩步經營中做大做強。公開資料顯示,2005年華能國際的發電量達到1505億千瓦時,迅速成長為亞太地區最大的獨立上市發電公司。

  筆者:華能國際在短短的11年就成長為中國乃至亞太地區最大的獨立上市發電公司,并且實現了紐約、香港和上海三地上市,請您介紹一下華能國際所取得的成就。

  王曉松:1994年6月30日,華能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1年來,公司規模逐年擴大,盈利能力穩步提升,競爭實力不斷增強。華能國際現在全資擁有16家運營電力公司、控股10家運營電力公司、參股4家運營電力公司,目前擁有權益發電裝機容量約2300萬千瓦,是中國最大的獨立上市發電公司。

  截止2004年底,公司總資產達到727.8億元,是成立初期1994年的3.72倍;凈資產為362.66億元,是1994年的3.36倍;權益發電裝機容量為1985.2萬千瓦,是1994年的6.85倍;發電量達到1142.8億千瓦時,是1994年全年的6.72倍;經營凈收入達到301.18億元,是1994年的7.14倍;凈利潤為53.24億元,是1994年的6.41倍;人均勞動生產率達到220萬元/年。很好地完成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任務。

  華能國際是率先實現在紐約、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中國電力企業;公司全員勞動生產率在國內電力行業始終保持領先水平;2000年被國家電力公司授予"中國一流電力公司"稱號。這樣驕人成績的取得得益于改革開放的政策,得益于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支持,得益于各電力公司的支持,得益于其他股東的支持,得益于全體員工的努力,更得益于華能集團和華能開發公司的持續支持。

  筆者:我們知道,作為華能集團核心產業中的核心企業,華能國際的發展對華能集團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但反過來,華能國際的發展也不可能離開華能集團的強力支持。您如何從華能集團和華能國際的發展歷史來評價華能國際在華能集團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和未來定位?

  王曉松:華能集團的發展和華能國際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華能國際成立后,不斷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提高了整個華能系統的管理水平;而作為華能集團核心產業的核心企業,華能國際的持續、快速、穩定、健康發展也為華能集團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2005年華能國際的發電量達到1505億千瓦時,占到華能集團總發電量的59%。另一方面,沒有華能集團和華能開發公司就沒有華能國際;沒有華能集團和華能開發公司持續、強有力地支持就沒有華能國際的今天。多年來,華能集團不僅持續不斷地將優質電力資產注入華能國際,而且在新的電源開發方面做了大量的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從1995年到2005年,華能集團累計向華能國際注入了超過1000萬千瓦權益裝機容量的優質電力資產。華能國際成立初期僅有5個發電廠290萬千瓦,總資產僅僅195億元;而現在擁有權益裝機容量約2300萬千瓦,總資產2004年達到727.8億元,年增長率達20%左右。

  過去和今天,華能集團是華能國際長期可靠的堅強后盾。今后,華能集團將繼續向華能國際注入優質發電資產,不斷壯大公司的實力。我們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前收購非流通股股東的部分股權,也表明了華能集團對華能國際的態度:即華能集團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上市公司發展,華能國際在未來仍將是華能集團核心產業中的核心企業,這一點不會有任何改變。這是自華能國際自成立以來自身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華能集團肩負為國家緩解電力缺口這一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筆者:華能國際曾多次獲得包括"最佳投資者關系"在內的各種獎項,被認為是中國質量最好的上市公司之一。請您談談這方面的情況,并請簡單介紹華能國際在公司治理和投資者關系管理方面將繼續做好哪些工作。

  王曉松:華能國際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法律、法規和慣例的框架下,保證以股東為主體的利害相關者的利益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權利安排、責任分工和約束機制。華能國際按照三地的法規要求,根據公司自身發展情況,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與國際公司治理水平相同步。隨著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逐步制度化和規范化,華能國際與投資者建立了良好的溝通關系,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為公司創造了良好的資本市場融資環境,進一步實現了股東利益最大化和公司持續快速發展目標。迄今為止,華能國際已經獲得了由境外媒體投資者關系雜志《IRMaga-zine》頒發的2003年"大型市值------中國公司最佳投資者關系"獎、中國區"最佳公司管治"獎等數十個獎項。

  4發展綠色煤電注重高效環保

  提要------

  近20年,我國電力工業取得了巨大成就,2004年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4億千瓦,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在2004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中,煤電約占70%左右。預計到2020年,煤電仍將占60%左右。但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煤炭發電對環境的污染是觸目驚心的。因此燃煤發電如何走出一條全面、協調、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值得電力行業深思的重要課題,而在新增發電裝機中采用更高效、更潔凈的"綠色煤電"技術就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現實選擇之一。

  筆者:我們知道,華能集團制定了"綠色煤電"計劃,這個計劃的目標是什么?如何來實現這一目標?

  王曉松:面對未來,華能集團把建設注重科技、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公司作為戰略之一。華能集團準備集公司整體實力,聯系國內相關單位,吸收國外相關技術,用十余年時間研究和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煤電"技術。我們將分三個階段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第一階段:"十一五"期間,完成1000t/d級加壓煤氣化、煤氣凈化、燃氣輪機低熱值煤氣燃燒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工程放大和系統集成;第二階段:"十二五"期間,完成2000t~3000t/d級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干煤粉加壓煤氣化、煤氣凈化、燃氣輪機低熱值煤氣燃燒等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工程放大和系統集成;第三階段:"十三五"期間,完成40萬千瓦級大規模煤制氫、燃料電池發電、氫氣燃氣輪機聯合循環發電和二氧化碳分離等技術的工程化研究開發;建成40萬千瓦級"綠色煤電"示范工程,形成系統和關鍵設備和設計集成技術;達到能源轉化的高效和近零排放,提高"綠色煤電"系統的技術經濟性,為商業化作好技術準備。

  華能發展"綠色煤電"是為國家和企業未來煤電的可持續發展做技術儲備和工程示范,涉及的工藝系統和關鍵技術均屬國際能源領域研究開發的熱點和難點,是被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重點研發的技術,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均投入巨資進行研發和示范。在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的領導下,華能集團與有關單位一道共同研究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煤電"技術,將為我國煤電可持續發展開辟新路線。

  筆者:華能集團在發電技術上的領先已是不爭的事實。它創造了我國發電行業歷史上的多個第一,如它是我國第一個建設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國產化的發電公司。請您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王曉松:提高我國燃煤發電技術水平,實現超超臨界發電機組的國產化,是國家"863計劃"的目標之一。華能玉環電廠工程是我國第一個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國產化的依托項目,該項目將建設4臺1000MW的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并入華東電網,向浙江負荷中心送電,計劃于2007年底投產。華能玉環電廠工程采用優質低硫煤作為設計煤種,利用超超臨界機組潔凈、熱效率高的優點,同時通過安裝高效靜電除塵器、煙氣脫硫裝置,能有效降低發電煤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能夠減少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的排放,提高環保水平。項目建成后,華能玉環電廠將成為國內綜合節能和環保水平最高的燃煤電廠,其設計供電煤耗與我國2004年平均供電煤耗相比,發1度電可節煤約88克;按照我國目前火電機組裝機容量,如果全國燃煤電廠都采用該技術發電,每年可節約原煤2億多噸;正因為單位發電量用煤量降低了,由此而產生的污染物自然相對減少。

  筆者:加強國際合作是華能集團獲得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5年,華能集團就加入了美國未來電力項目。這是一個什么樣的項目?加入這個項目對華能集團的技術創新有何助益?

  王曉松:美國"未來電力"項目計劃用10年時間,投資9.5億美元,旨在設計、建設、運營全球第一座污染物近零排放的燃煤發電商業示范電站。該電站的裝機容量為27.5萬千瓦(凈出力),以聯合循環發電技術(IGCC)為核心,集煤氣化、制氫、碳收集等先進技術于一體,可大幅提高發電效率(高達60%以上)并可每年分離和封存100萬噸二氧化碳。目前已有7家國際知名能源企業簽署了成員協議加入聯盟,華能是第8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中國企業。

  此次華能加入聯盟,與美國及國際知名企業合作,既可以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又可及時了解世界電力技術最新發展方向,促進國內"綠色煤電"計劃的順利實施,同時促進中美在能源、科技和環保領域的合作,協力解決能源問題和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實現和平友好的可持續發展。

  筆者:煤電聯營是華能集團的發展戰略之一,作為全國第一家大型煤礦與電廠"一體化設計、一體化開發"的煤電聯營試點項目,華能集團伊敏煤電項目經過多年運行已取得了成熟經驗。這種模式對我國煤電行業的發展有何示范效用?

  王曉松:華能伊敏煤電一期工程電廠裝機容量為100萬千瓦,安裝兩臺俄羅斯50萬千瓦超臨界機組,建設相配套的年產500萬噸的露天煤礦和與東北電網相連的伊馮大50萬千伏輸電線路工程。

  與"坑口電站"、"電廠辦煤礦"或煤炭和電力企業之間的相互參股經營相比,伊敏煤電聯營項目更具優勢:電廠與煤礦在工藝流程上組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煤炭產出后不落地,通過傳送帶輸進電廠直接使用;挖煤過程中產生的廢水經處理后由管道送入電廠用于發電,電廠不設另外的水源地;發電產生的廢渣也不落地,由傳送帶輸回煤礦回填采空區。電廠所需煤炭全部由自己的煤礦提供。

  伊敏煤電模式有幾個方面值得國內同行借鑒:一是循環經濟。生產工藝流程意義上的"一體化"讓伊敏煤電項目形成閉合式的循環,不僅可以從投資和土地上節省建設鐵路、煤場、水源地和灰渣場的消耗,而且節省了上述配套設施在投產后形成的運行費用,更可以實現煤礦與電廠在水、煤、灰等資源配置上的互補與綜合利用,僅水資源一項,伊敏一年就可節水1300萬噸。二是成本控制。伊敏項目模式每千瓦時電的燃料成本只有4分2厘,還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3。在當前大量火電廠不堪電煤價格上漲、紛紛滑入虧損之際,伊敏效益大幅度上升,2005年上半年實現利潤8000多萬元。三是省去了電煤的采購、運輸兩大環節,成功避開了煤電運之間的復雜糾葛,提高了企業競爭能力與抗風險能力。

  5開拓融資渠道加速國際接軌

  提要------

  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國家投入華能集團的資本金較少,因而債務負擔沉重。而資本運營盤活發電資產并在其過程中把未來不確定收益一次性提前溢價變現,優化了集團的財務結構,不僅可用得來的現金彌補資本金的不足,償還到期債務,而且可以投入新的電力項目和其他項目,實現滾動良性發展。可以斷言,資本運營將被進一步證明是華能集團卓有成效的重大戰略性舉措。

  筆者:依靠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促進企業發展是華能集團的戰略性舉措之一,華能為什么要實施這一戰略?它在促進公司發展方面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王曉松:經過第一階段的快速發展,到1993年華能前期靠貸款等方式籌措的資金已開始進入還貸高峰期。與此同時,由于我國電力需求旺盛,華能需要加快發展步伐,資金短缺就成為公司繼續發展的一個突出瓶頸,迫切需要尋找新的融資渠道。因而我們實施"走出去"戰略,到國際資本市場去融資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1994年,華能國際剛成立就面向全球公開發行12.5億股外資股,并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籌資6.25億美元,成為當時我國在境外上市籌資最多的公司;隨后,公司又成功發行了2.3億美元可轉換債券,成為我國電力行業第一家在境外發行可轉債的公司;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愈演愈烈,華能又抓住稍縱即逝的有利時機在香港掛牌上市,成功發行2.5億股H股,籌資1.42億美元,這次發行榮獲了當年香港股票最佳發行獎;2001年,華能國際回歸內地A股市場,發行3.5億股A股,并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籌資27.8億元人民幣。這一系列融資活動不僅有效緩解了華能在發展中所面臨資金不足的困擾,而且為整個華能系統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有效提升了華能系統的整體管理水平,為華能今后的規范、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筆者:自從1994年以來,華能國際在國內進行一系列重組、收購行為,請您詳細介紹一下公司在這方面的情況。

  王曉松:自成立以來,華能國際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重組、收購行為,總結來看,這些收購和資產重組可以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一是收購純華能系統的發電資產或權益。如2002年收購上海石洞口一廠的100%權益,太倉電廠75%的權益;2004年收購華能系擁有的邯峰電廠40%的權益、珞璜電廠60%權益、岳陽電廠55%的權益等;二是收購華能系統發電資產或權益的同時收購同一資產中其他權益人的權益。如1994年末收購華能開發公司籌建的丹東電廠和在建的汕頭電廠(包括地方政府投資機構的權益);1999年收購南京電廠全部發電資產(包括南京投資25%權益);2005年收購井岡山電廠全部權益(含江西省投10%權益)和營口電廠全部權益(含遼寧能源25%權益)等;三是單純收購其他權益人的發電資產或權益。如2002年收購淮陰電廠19.48%的地方權益;2002年收購山東濟寧電廠的25%的華能外權益;2003年上半年收購深圳能源集團公司25%的股權;四是吸收合并華能系統的發電公司。如2000年華能根據國閱[1999]50號文件要求,按有關法律、規定以及境內外三地監管機構的要求和國際慣例,吸收合并了山東華能。

  以上重組收并購涉及權益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此外,華能集團還完成了在海南和內蒙古的電力資產(權益)的收購及投資。

  筆者:"走出去"是華能集團的另一重要戰略性舉措,這其中的含義除了利用國際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外,還包括境外資產收購和重組。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有關情況。華能集團今后是否繼續堅持這一戰略?

  王曉松:除了上述國內資產并收購和重組外,華能集團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具體措施,積極參與國際競爭。2003年,在獲悉美國In-terGen公司以競標的方式出售OzGen公司股權的信息后,迅速組成專門項目收購小組,聘請國際著名的投資銀行為財務顧問,按照國際慣例,參與競標收購。最后華能集團以2.27億美元成功競標收購OzGen公司所擁有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兩大發電廠權益50%的股權,這標志著華能集團實施"走出去"戰略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2005年,華能集團再次出手,出資2942.3萬澳元收購澳大利亞蒙托(MONTO)煤礦項目25.5%的權益。

  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境外能源開發與合作,并努力創新合作模式,推進海外煤炭項目的收購兼并工作,在利用國際資源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并將繼續在發達國家成熟電力市場中尋求電力資產的收購機會。

  6建設"三色"公司延伸能源產業

  提要------

  華能集團建設"三色公司"理念蘊涵三個層面的訴求:一是國家利益至上,把服務國家、造福社會、在國家大局下運作作為根本原則;二是追求合理利潤,盡可能實現利潤最大化,回報全體投資者;三是以人為本,促進員工的全面發展和價值實現。

  筆者:從您剛才的談話中,我們已經非常詳細地了解了華能集團的發展歷史和輝煌成就。接下來請您描繪一下華能集團未來整體發展藍圖。

  王曉松:華能是一個黨中央、國務院寄予重托的大型國有電力公司,我們的使命就是建設一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紅色"公司;一個注重科技、保護環境的"綠色"公司;一個堅持與時俱進、學習創新、面向世界的"藍色"公司。我們將建設一個以電為核心,以煤為基礎,電煤路港運一體化的跨國能源集團;將華能打造成實力雄厚、管理一流、服務國家、走向世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這是我們的遠景。到"十一五"末,也就是2010年,華能集團力爭所有企業都達到資源節約型企業標準的要求,各項能源、資源消耗指標和排放指標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裝機容量超過8000萬千瓦,總資產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銷售收入超過1400億元人民幣,進入世界企業500強。

  筆者:您剛才談到了華能集團要建設"紅綠藍"三色公司,這其中的含義是什么?

  王曉松:"三色公司"具有特定的思想內涵。建設"紅色公司"是華能的根本態度和精神境界,是華能為國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的歷史使命的集中體現,是華能職責的生動寫照;"紅色"是華能本色,是立身之本、"三色"之本;"綠色"寓意人類與自然環境協同發展、和諧共進。建設"綠色公司"表明華能崇尚科學、尊重人才、注重科技、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社會持續發展的人文觀念和科學的發展觀;"藍色"寓意華能堅持與時俱進、學習創新、面向世界,吸納世界上一切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來壯大華能事業,表現了華能人海納百川、通達天下的博大胸懷和躋身世界列強的雄心壯志。"綠色"、"藍色"是華能得以持久發展、躋身于世界大企業之林的必備因素,也是鞏固"紅色"的必要條件。以"紅色"為本,以"綠色"、"藍色"為源,構成了嚴密而完整的理念體系。

  建設"三色公司"理念體現了經濟行為、社會行為、政治行為三者的有機統一。在這一先進理念指導下,華能必將開啟更為理性、更為成熟的穩健發展新時期,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把華能真正建設成為實力雄厚、管理一流、服務國家、走向世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進而成為躋身世界的跨國公司。

  筆者:能源交通產業和金融產業是華能集團的"兩大支撐",它們是如何為電力這一核心產業提供支持的?

  王曉松:圍繞電力核心產業,積極發展金融、能源等支撐產業,使其與電力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增強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這是華能集團的發針方針之一。

  發展能源交通產業是華能延伸以電為核心的能源產業鏈,實行電煤路港運一體化的重要舉措,目的是提高能源供應能力、防范燃料供應風險、降低發電成本,確保安全穩定發供電,提高企業經營效益。在煤炭開發方面,華能力爭到2007年擁有年協議供應能力3000萬噸的煤炭資源,2010年擁有年協議供應能力8000萬噸的煤炭資源。目前已開工年產390萬噸的煤礦項目,并已協議獲得年供應能力1950萬噸的煤炭資源,另外還有準格爾煤田、吳四圪堵、西川、五牧場、石港、豐玉等煤礦正在建設當中;在鐵路建設方面,華能將以煤炭外運生產基地為依托,積極推動有關鐵路的建設。在投資大秦線之后,公司又相繼投資了石太客運專線和兩伊鐵路,并成為北煤外運第三通道的四家均股股東之一;在港口建設方面,華能將繼續尋求專用煤場、專用泊位和專用碼頭建設項目的合作機會,加緊參與有關港口建設前期工作。同時還積極參與秦皇島、天津、曹妃甸和京唐等港口的合作開發;在提高航運能力方面,華能將通過租、買、造等方式,做強、做大時代航運公司,使其到2010年達到100萬噸以上的運力;將繼續深化與大型航運企業的合作,逐步開展國際煤炭運輸業務。

  發展金融產業是提高電力產業資金供應能力的重要舉措。以電力為核心產業的華能是資金密集型企業,不僅有大量的現金流需要有效管理,而且開發和收購有大量的資金需求,所以華能金融產業主要是確保華能資金的安全和增值,要為華能的發展,特別是核心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撐、服務。要通過資本服務公司及其管理的財務公司等資金運作平臺,提高公司資金統一結算、統一支付和統一融資的功能,發揮規模經濟效益,降低融資成本,促進電力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