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建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穩定機制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7日 06:16 中國證券報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曹紅輝

  開放金融業的戰略目的在于改革我國的金融體系,增強金融業的競爭能力和穩定性。擴展市場份額、提高盈利水平,則是外資金融機構進入的主因。二者間既有交集,又有沖突。畢竟市場主體的逐利性質與政府維護金融穩定、提高金融市場配置效率之間是存在差異的。

  作為國有銀行股東代表的政府應該明確,外資銀行最終將是中資銀行的競爭者,而不是援助者。隨著今年底全面履行加入WTO的協議,內資與外資金融機構都將基本遵循統一的監管原則和法律框架。外資金融機構在客戶、業務領域和地域上受較多限制,但在稅收優惠、同業借款的期限方面則獲得更寬松的條件,內資金融機構則恰恰相反。這將加劇兩者的競爭。

  在缺乏戰略安排的情況下,全面開放金融業在短期內缺乏擔負

宏觀調控職能的替代方式,可能會造成宏觀經濟的波動和金融的不穩定。而依賴境外資本市場改革銀行部門,將使得本國金融市場逐步萎縮,在資產定價、
證券
服務業、投資收益、銀行經營管理權等方面喪失一些話語權。當經濟發生逆轉,金融體系不穩定時,外資由于可以在更大范圍內調配資源,不對其控制的金融機構所在國承擔任何經濟和道義上的義務,隨時可能調整經營策略。這可能與投機資本一起相互作用,誘發更大風險。因此,金融業開放如果與經濟發展、金融改革等不適應、不配套,將不利于銀行體系和證券市場的穩定與發展,而且會加大改革的成本與風險。

  然而,對金融穩定造成威脅的根本因素還在于金融部門的行政化、金融體系的管制化和金融活動的非法制化,集中體現在金融部門的市場化程度低,金融體系的自由化程度不高和金融監管水平差等方面。可以說,以往的金融穩定是一種短期的、低效的金融穩定,是以犧牲金融效率為代價的,無法消除經濟體系內部的失衡。要實現長期的真正的金融穩定,就應在高效基礎上建立長期的穩定機制,即在金融體系完全市場化的條件下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當前的現狀是,一方面,金融業的低效率、對于金融危機的擔憂仍在制約金融的改革與開放;另一方面,開放金融業又將加劇社會對外資控制可能導致潛在金融風險的憂慮。只有進一步改革金融部門,完善金融市場,才能保障金融穩定,不能因為金融業的改革開放可能加劇金融體系的脆弱性,造成新的風險,就放棄或否定改革開放本身,而應對其方式予以改進,從根本上增強金融的穩定性。

  在金融業開放進程中,一方面應采取措施,敦促外資金融機構提供中國市場急需而中資金融機構暫時無法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期權、期貨、遠期交易等金融衍生產品、保理和金融產品定價服務等。另一方面,應盡快對其建立起風險評估體系、外資進入的金融安全審查制度,以及持續、有效的監管機制等。

  因此,保持國家對中資金融機構的絕對控股,保護中資銀行的網點、客戶、業務、人才、信息等方面資源,謹慎開放銀行業零售市場,顯然是應對外資強大壓力的必要手段。同時,對外資進入金融機構的股權比例、業務領域、資產規模等應制定明確的限制辦法與管理方式,而對國內資本則應盡快明確銀行市場準入和銀行股權的開放進程與具體途徑;增強國內資本市場與

銀行改革之間的協調性、利用銀行業改革的機遇,促進國內資本市場的均衡發展,平衡利用國內與國際資本市場。此外,對于外部沖擊造成的失衡,則可通過區域金融合作,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將國內改革與區域合作和國際次序改革結合起來,相互促進,在國際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中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并加強國際金融監管的協調與合作,以推動全球金融體系在動態改革中實現和諧發展。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