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兩大證券交易所因何和而不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1日 11:58 每日經濟新聞 | |||||||||
黃湘源 深交所至今也沒有啟動權證創設,而上證所卻不僅接二連三地進行創設,而且還進行到了實時創設的階段。其進度之快,恐怕連號稱全球第一的香港也將自嘆不如。 值得一提的并不在于權證創設孰先孰后,而是諸如此類的許許多多的“和而不同”背
深交所拖延權證上市以及暫停創設的理由,是為了防范市場風險,而上證所迫不及待地推出權證創設和實時創設的理由則幾無二致,也說是為了抑制投機炒作風險。但是,在“和”的后面,各自所追求的目標和所得的實際利益顯然不同:深交所似乎有意贏得維護投資者利益的名聲,而上證所則不僅欲占創新風氣之先,而且在活躍市場交易擴大成交份額方面更是嘗足了甜頭。 自從新股發行權被無端轉移給上證所獨家經營以來,兩大交易所的明爭暗斗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深交所雖然在中小板的設立上好不容易扳回一局,但隨著原來在上證所發行而同時在兩市交易的那些新股次新股的歸隊,深交所重新奪回除中小板以外之新股發行權的希望也變得愈加渺茫起來,市場格局也有可能由原本就相當勉強的緊張平衡再度回歸不平衡。 在指數創新和市場交易規則規范等方面一向對上證所亦步亦趨的深交所開始顯示“個性”。例如,在權證交易規則方面,深交所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在新推出ETF產品時,針對上證所放風所說的T+0,深交所竟然明確表示不打算這么做。深交所的標新立異,顯然不無深意,未必僅僅是為了嘩眾取寵。 盡管深交所和上證所的貌合神離不過是大方向一致前提下的“和而不同”,但是,發生在改革時期的這種“和而不同”并不是毫無意義的。它即使尚未達到可以稱之為“轉折”的程度,至少也意味著一種具有市場意義的轉變的開始。 在這次股改過程中,中國證監會逐步將組織和指導股改的部分職能下放給了交易所,這一方面有利于交易所恢復和健全其市場職能,另一方面也在某種程度上不適當地擴大和強化了其行政職能,從而使得交易所行為的動機和效果之間的邏輯關系變得復雜起來。 就拿兩大交易所在權證創設上的不同態度來說,深交所的暫停也許更多地是出于強化其對于股改發言權的考慮,在上證所沒有同步停止權證創設行動的情況下,深交所單方面的暫停行動非但不可能達到維護所有投資者利益的目的,實際上反而有可能令一部分投資者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再說,作為市場部門的交易所動輒以過于強硬的行政手段來干預市場行為,這未必是市場之福。 至于上證所,由于其在市場份額的分配上早已搶得先手,自然用不著像深交所這樣煞費苦心。上證所盡管無所顧忌地大唱其市場化的高調,因為上證所的每一個市場化手段,不論是交易品種還是交易方式的創新,其結果雖然未必利于股改利于市場利于投資者,但于交易所大有裨益則是毫無疑問的。中國股市早晚要市場化,交易所改制想必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在某種意義上,交易所今天強化其行政權力也許正是為了明天的脫下這張行政職能的虎皮。在這個前提之下,藏身于證監會和交易所行政權力移交背后的一切一切的“和而不同”,無非是利益傾向的選擇。盡管這些個性上的“和而不同”未必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改變深入骨髓的傾向于私有化的利益共性之“和”,但對于缺乏市場化準備的廣大投資者來說,至少是一種有益的啟示。否則,一旦一個具有私有化性質的股份制交易所的出現在人們面前,豈不是要把眾人驚得目瞪口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