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人就這樣錢生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8日 08:47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徐建軍高曉娟殷鵬 從炒房到炒煤,溫州人的一舉一動成了民間投資的風向標。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大家對溫州人的看法基本相似:讀書不多,但對于圈子內的人倍加信任。也許正是這個特點使得他們雖在諸多投資領域知之甚少,卻能在某位帶頭人的引領下
溫州人的新動向 除了那些魔術般的短炒之外,溫州人開始尋求國企改制中蘊藏的機會。 2006年2月25日,北京金融街洲際飯店迎來了投資北京國企的溫州企業考察團。鄭先生是考察團中引人矚目的一位,這不僅是因為他自身擁有的財富,更是因為他的中弛財團董事的身份。 鄭先生對兩個項目產生了興趣,其中一個還是老本行汽車配件項目。鄭先生表示,目前公司本身積累的研發實力還不夠,所以需要通過合作來發展。同時,他也為財團看中了一個農場的項目,農場的土地可以為中弛財團未來的發展帶來有利的幫助。談到中弛財團的成立時,鄭先生說,“一大杯水一個人喝不了,現在大家一起分”。 盡管記者對鄭先生能投資多少資金非常感興趣,但是鄭先生再三表示這要看項目而定,如果項目好,錢不是問題。這次來參會的溫州企業家大都有類似的表示。 鄭先生在北京其實早有產業,當年他花了4000萬元從北京建材行業的一家國企手中租下了木樨園附近的一塊地,這就是現在的大康鞋城。如今,鄭先生在韓國設立了辦事處,他的女兒在英國留學,鄭老板打算把女兒嫁給一個英國人,把生意也一起做到英國去。 興樂集團總裁虞文品也是考察團中的一個焦點人物。虞先生來北京之前已經在安徽和江西買了幾家國企,運營得非常成功。嘗到了甜頭的虞先生對此次活動非常有熱情,他不僅親自來,還帶來了技術、銷售、法律和會計等方面的專業人士。與其他一些老板很快就會離開不同,他打算在北京多呆幾天,詳細考察一下他已經看中的幾家企業。 虞先生對溫州人被外界指責“炒”房、“炒”煤,而現在又被質疑“炒”國企而憤憤不平。他認為,溫州人到外地買房只是因為當地的房地產有空間而已,溫州人不來,北京人或者上海人也會來。而就國企來說,由于其產權的流動性很差,根本就不存在“炒”之說。 虞先生對收購的風險有很多深刻的認識。“很多跨行業并購的企業家,因為不懂新行業技術,最后被人牽著鼻子走,最后發現成本太高,只能按照溫州土話所說的那樣‘路濕脫鞋’。”接受了別人的教訓,他在并購之中尤其小心,一般只涉及自己從事的電器生產行業,并請專業人士對被收購企業的資產,“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左左右右”地看個遍。 閑資流入“會” 在溫州,有一道北方人難得一見的風景——繁盛的民間借貸市場。 民間借貸在溫州、臺州等地比較流行,已經延續了很多年,具有相當的規模。溫州人并不習慣賦予它“民間借貸”這種文謅謅的稱呼。“我們一般都是稱‘會’的。”有過多次參“會”經驗的溫州人季小姐告訴記者。 “會”有大有小,有幾十萬、上百萬的大“會”,也有五千、一萬的小“會”。講起“會”來,溫州人頭頭是道。季小姐給記者舉例子,比如一萬元的“會”,一般誰發起就由誰擔任“會主”,也就是說,誰最急著用錢,誰就去組織“會”,會主再找10個人一起組成11個人的會,期限是11個月。在正式組“會”之前,11個人會一起商定一個固定的交款時間,比如每月10號或15號為交錢日,另外,“會主”負責把11個人的聯系方式、用錢順序排好,做成表格,每人一份。 “會”成立后,在同一時間,除“會主”外的10個人每人拿出1000元交到“會主”手里,或打到“會主”的銀行賬號,這1萬元錢第一個月就歸會主使用。按照事先排好的用錢順序,到了第二個月的交錢日,除當月用錢的那個人以外的10個人,還是把1000元錢交給“會主”,由“會主”收齊錢后交給要用錢的人,“會主”也是從這個月起,每月在交錢日交1000元錢。第二個月用錢的人從第三個月起,每月的交錢日需要交1050元錢,其中50元是利息,到“會”結束,這個人共需支付450元利息。第三個月用錢的人從第四個月起每月交1050元錢,到“會”結束共支付400元利息,以此類推。最后一個用錢的人不需要支付利息,待“會”結束,他可得到10450元。在整個過程中,只有“會主”是不需要支付利息的。 利息是怎么確定的?怎么排列用錢順序?有沒有其他約束條件?……其實,“會”只是民間比較流行的一種方式,都是大家商量著做的,沒有特別嚴格的模式和規定。利息的多少一般是由大家商定,基本上是參考銀行同期利率,計算出一個高于銀行存款利息的利息。怎么排用錢順序也沒有固定方法,一般由會主協調決定。除了約定好每月的交錢時間和會主做好的聯系表格以外,沒有其他任何約定。 “因為沒有其他約定,所以一般都是會主找親戚朋友等比較熟悉或者信任度高的人組會的,拿了錢走人的情況也有,如果真那樣,也沒辦法。”說到“會”的風險,季小姐這樣告訴記者。她說,幾十萬、上百萬甚至上千萬這些比較大的“會”,比小“會”要復雜得多。比如每個月要交1萬,一個人交不出,可以兩個人組成一組,利息分攤。 一位在杭州做生意的溫州人陳先生告訴記者,幾千萬元“會”的構成就像一家公司,有一個董事長掌管全局,其他都是股東。擔任董事長的人一般都是資產最多,資本實力等最雄厚的人。董事長說話具有相當的分量,用錢的順序由董事長決定,如果其他股東有異議,則開會投票表決,少數服從多數。 陳先生告訴記者,因為溫州人做生意的多,很多小企業到銀行貸款比較困難,就算能貸到款,但手續太麻煩,等手續都辦好了,可能最佳的生意機會就錯過了。因此,做生意的溫州人更習慣于以“會”的形式來解決資金問題。再加上利息比銀行要高,有閑錢的人也樂于把自己的錢參“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