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建立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8日 02:49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
上海證券報 記者 唐昆 北京消息兩會前夕,中央1號文件對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綜合規劃,可能引起代表們對這一領域更深層次的探討。 如果說此前兩年中央1號文件更多關注于支農、惠農等"補血"層面,那么
因此可以預見,對各類農村金融機構改革、以及農村金融體系法規建設的建議將成為今年兩會熱點之一。譬如:郵政儲蓄銀行的建立、農行股份制改革方案、農業發展銀行改革、合作金融機構立法、私人基金組織的試行推廣等等。 事實上,近兩年來代表們已經提出多項有關完善農村金融的建議,而監管部門對上述內容的落實情況,無疑可以作為我國近年來在該領域實施改革的成果縮影。 以2005年為例,針對"切實解決金融支農問題"的建議,央行通過再貸款、存款準備金率等手段,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的支持,2005年底對西部地區和糧食主產區農村信用社安排支農再貸款1175億元,累計對農信社發放專項票據1599億元;金融機構農業貸款余額達到11530億元。 再譬如,針對整頓農村郵政儲蓄機構等建議,中國銀監會對郵政儲蓄網點進行了清理整頓并納入規范化管理,積極推進郵政儲蓄體制改革工作,拓寬其資金運用渠道。 目前的問題在于,單獨領域內農村金融改革已經小有成效,但是在農村金融綜合改革,打造多層次金融體系的層面上,還需要整體規劃全面推開。 近期央行的《農村金融服務報告》對現狀如是表述:"中國農村地區基本上能夠享受到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儲蓄、匯兌和結算等基本金融服務。"但是,這些貸款之外的"單邊性"金融服務顯然不能夠滿足農村的金融需求。 目前我國農業貸款余額超過兩萬億元人民幣,2000年到2004年農業貸款占GDP比重平均為16.6%,然而這些貸款的實際使用效率卻并不高。2000年到2004年,我國農業貸款占農業增加值的平均比重高達108%,在最高的2003年甚至達到了113.72%,這意味著貸款投入遠遠高于產值增加。 將上述問題從另一個層面理解,對于農村金融機構而言,這也意味著農業貸款投放面臨巨大的風險。 受此影響,商業性農村金融機構的持續性發展遭遇嚴重挑戰。各家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正在逐步從縣域經濟體系中撤退;郵政儲蓄只存不貸,大量農村資金向城市轉移;農信社風險理念及經營機制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利差收入難以覆蓋經營成本;農業銀行政策性資金運用效率低,與商業業務混淆不清。 在自身持續性受到挑戰的背景下,政府只能加大力度,采取財政補貼、擔保或減免稅等措施,以吸引各家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業的信貸投入,但是最終結果卻并不能令人滿意。 而在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遠遠不能滿足需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支農作用局限于糧棉油收購;國家開發銀行對農業基礎設施等領域資金投放有限。我們或者可以期望,2006年隨著上述兩家政策性銀行的改革措施逐步落實,其支農職能將被進一步強化,效率獲得進一步提高。 與此同時,民間力量目前依然被排除在正規農村金融體系之外。商業性的小額信貸組織在法律上無法獲得支持;社會資金進入農業領域缺乏吸引機制。目前央行正在推動小額信貸組織的試點工作,人行希望采取只貸不存的方式引入民間資金,對農村金融體系形成有效補充,但是如何解決資金來源和激勵機制依然是一大難題。 在農信社增資擴股過程中,社會資金入股時混亂的局面也令人擔憂。大多數農信社管理層希望能夠實現自身機構的私有化,按照基本的經濟原理,這將可以提高其運作的效率,但是其道德風險和政策性職能成為監管機構不能不考慮的問題。 此外,法規建設的落后也成為農村金融體系發展的瓶頸,無論是合作金融機構,還是政策性銀行,或者是私人基金組織,目前都沒有針對性的法律文件,單憑商業銀行法等并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針對以上種種因素,今年1號文件中"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的內容呈現了綜合化改革的思路。其中的兩大特點分別是:一、清晰界定各類、各層次金融機構的職能;二、重視對民間力量的吸納。 遠瞻今年八大金融熱點 記者夏峰實習生秦媛娜錢曉涵 隨著全國"兩會"的即將召開和對"十一五"規劃討論的深化,金融生態以及金融體制改革創新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 對金融業而言,這一次的兩會意義非凡,一則今年是我國"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另則,到今年年底,我國金融業將向外資全面開放,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憑依的最后"保護"屆時即不復存在。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和金融體制改革創新重要性不言而喻。 銀行改革 2005年,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完成改制、引入戰略投資者并成功赴港完成IPO。2006年,除農業銀行外的其他國有銀行的改制將成為推動中國銀行業全面升級的主要動力。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劍平認為,通過國家注資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銀行已經在剝離自身的不良資產和改進治理結構,但仍需要快速提高競爭力。"2006年底我國將開放金融市場,在銀行發展相對落后的情況下,時間尤其緊迫,注資和引資可以說就是用錢買時間。" 利率、匯率改革和國際收支失衡 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殷劍峰認為,未來需要繼續穩步控制人民幣升值幅度,"市場利率過低是近期金融市場的一個典型現象。"殷劍峰認為,要解決利率過低這一問題,不能簡單地靠刺激消費和財政擴張,而是要靠投資體制和金融體制的改造來解決。 專家表示,隨著機制改革的持續深化,我國今年匯率改革的主要方向將集中于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和為管理匯率風險提供新的市場、新的產品和新的交易機制,從而逐漸完善我國外匯市場的結構。 國際收支平衡也將成為關鍵詞,順差過多不僅對人民幣升值形成壓力,同時也對我國經濟結構等產生影響。日前召開的2006年外匯管理工作會議,已把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列為我國四大宏觀經濟任務之一。 金融市場 擴大直接融資渠道將仍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議題。 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殷劍峰認為,應在推進股權分置改革的同時,加快發展場外交易市場,從多種途徑給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殷劍峰還表示"應繼續推進銀行改革、加大公司債券發放力度。" 除此之外,隨著外匯做市商、詢價制以及其他外匯衍生產品的引入,加快推進外匯市場發展也將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金融體制創新 隨著一些金融衍生產品的開發和推出,我國金融創新已得到明顯提高,但專家指出,金融體制創新和機構自主創新等還遠遠不夠,唯有不斷進行市場化的改革與創新,才能消除與宏觀經濟持續向好的"不和諧"現象。 丁劍平表示,逐漸改進金融生態以及鼓勵金融穩步創新將是兩會重點關注的話題。"要鼓勵競爭中保持和諧,提倡大機構、小機構共生,既發展大銀行、也保護信用合作社等小機構,實現金融生態環境的穩步發展。" 政府"放手" 以前,我國銀行等金融業還受到地方政府過多的干擾,諸如指令性貸款等。 "政府的理智做法是把事情留給市場,并去解決后者解決不了的困難,掃除阻礙市場發展的因素,如法制環境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表示。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此前也表示,轉變政府職能是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的首要途徑,而地方政府同樣應加速其職能的轉變。 法治和信用環境 隨著去年個人信用體系已基本覆蓋全國,我國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突破。央行、銀監會和保監會也推動和出臺了高管問責、公司治理、風險控制等規范和規定。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仍與金融業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戴國強表示,未來政府必須加強金融法制、信用環境的建設。"比如銀行的不良貸款問題,以往出現壞賬,我們只是追究操作人員的責任,目前我們已經增加了對領導的責任追究,以后還需要繼續加強這個制度,完善制衡機制和金融法制環境。" 農村金融 展望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國泰君安宏觀分析師秦軍表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將成為最大熱點之一。 "政府可能會放寬民間資本的準入門檻,因為民間資本有其先天的‘靈活性’,對推動農村金融建設有重大意義。"秦軍說。 如何通過發展農村金融切實提高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郵政儲蓄、農村信用社的作用顯而易見,秦軍認為,"改善農信社資產質量,也是兩會可能關注的熱點。" 金融生態 在"十一五"規劃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金融生態的完善將以穩步推進為主旋律。 張立群認為,解決金融問題不能脫離發展宏觀經濟的主線,還需兼顧其他經濟矛盾。在中共中央此前發布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就屢次出現"穩步推進"、"逐步實現"等字眼。 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兩會熱點可以看出,即將出臺的"十一五"規劃會考慮到社會各方面的均衡發展。因此,對完善金融生態環境而言,穩步前進仍是符合我國實情的。 回顧去年兩會相關議案提案 北京消息(記者禹剛)今年是"金融年"、"銀行年",有關金融領域的議題將是兩會代表熱議焦點,也是議案和提案集中區。 據記者前期了解,今年金融領域的議案提案涉及面更廣,涉及問題更具體,包括宏觀經濟、金融市場和產品發展、金融穩定和改革、銀行股改和上市等。但在介紹今年的情況前,我們不妨對去年幾個議案提案進行簡單回顧,看看進展如何、影響如何。 央行、銀監會:農村金融服務 央行去年共承辦議案、建議和提案273件,內容涉及貨幣政策、金融市場、金融支持"三農"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改革、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加快支付體系建設、完善征信體系、推進反洗錢工作等熱點問題。 銀監會承辦的有188件,涉及金融支持國民經濟建設類77件,管控金融風險類26件,機構、業務管理類20件,而涉及農村金融的議案和提案就有13件。 央行和銀監會承辦有關農村金融的若干議案提案后,推動農村金融發展也成為兩部門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央行加大了綜合運用利率杠桿、信貸政策、金融市場、支付結算和推進服務體系改革等措施,其中包括:擴大農信社貸款利率浮動幅度;調整郵政儲蓄轉存款政策;發放支農再貸款;積極推進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發展;幫助農發行發行政策性金融債等。 此外,央行從宏觀政策入手,正在牽頭研究制定《農村金融改革總體規劃》,提出了下一步農村金融改革的總體目標、思路和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 去年以來,銀監會對農村金融工作推動力度也非常大。銀監會對此的表述是"抓兩頭,帶中間",即在更好滿足農戶的基本農牧業生產資金需求的基礎上,加大對產業化、產業集群形成的支持力度,增加助學和消費信貸的投入。 銀監會: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機構 去年兩會上,許多代表委員提出加大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的議案提案。例如,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大連大楊集團董事長李桂蓮等10位民營企業家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就聯名提出一份名為《關于申請籌建"東北發展銀行"的報告》的議案。 對此,銀監會就表示,將改進市場準入監管,引導民營資本等國內外資金參與銀行業金融機構重組改造。專家表示,在國家力推非公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未來幾年內包括民營資本在內的各方資金有望進入到農信社的改革和重組當中,并根據需要發放新的金融機構牌照。 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對此也有明確表示,"在保證資本金充足、嚴格金融監管和建立合理有效退出機制的前提下,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相信今年兩會有關于此的議案提案將會更多。 金融風險觀察員制度 此外,也有部分議案提案還在分析探討階段,近期暫無明確結果。例如,民建中央去年提出的建立金融風險觀察員制度的提案。 該提案認為,政府對金融風險的防范和處理,不應處于被動和滯后的狀態。對非市場或非技術性因素釀成風險要有足夠的認識,為此建議建立一個有效的國家級金融風險預警機制,而前提是首先建立一個由業界專業人士組成的金融風險觀察員隊伍和相關制度。 根據這個提案的建議,希望能定期召集風險觀察員舉行風險觀察研討會,對一些被認為是重要的觀察報告,必要時可由聘用機構召集舉行聽證會,以及組織金融風險觀察員對監管機構即將出臺的政策措施或其他市場制度、金融衍生產品進行風險評估,對實施后的效果作跟蹤監測,由于該提案涉及多個部門的合作與協調,據了解,目前提案的有關建議還在討論和論證當中。 當前農業保險將作提案 北京消息(記者盧曉平)"十一五"期間,保險行業的年均增長速度將達15%;到2010年,全國保費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突破1萬億元,管理總資產達到5萬億元以上……在2006年1月舉行的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上,《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討論稿)》透露了中國保監會對于"十一五"期間的戰略目標------到2010年,基本建成一個業務規模較大,市場體系完善、功能作用突出、服務領域廣泛、償付能力重組、綜合競爭力較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保險市場。 記者了解到,在保險行業15%的增速途中,農業保險將成為閃現的亮點。 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認為,中國保險的下一個增長點是農業保險。他特別強調,發展"三農"保險不是政治任務,而是一個巨大的商機,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的支持給"三農"保險帶來了機遇,保險公司可以從中既獲得經濟效益又獲得社會效益。 據記者了解,在本次兩會上,保監會或將確定有關農業保險和《保險法》修改等提案作為重點提案,廣泛征求意見。 中國保監會財產保險有關負責人表示,應先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和市場開展試點,逐步建立多層次體系、多渠道支持、多主體經營的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保險制度;將農業保險業務區分為政策性與非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實行多元化。 2004年,按照"先起步、后完善,先試點、后推廣"的原則,中國保監會農業保險的政策性試點已經開展起來,在上海、吉林、黑龍江分別批設了安信農業保險公司、安華農業保險公司和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等3家不同經營模式的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在江蘇、四川、遼寧、新疆等省(自治區),依靠地方政府支持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試點工作。但,效果并不如意。 解讀其中原因,"缺乏國家財政稅收政策支持,這是問題的一個主要方面",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一位人士表示。根據國際慣例,對農業保險的補貼屬于WTO規則允許的"綠箱政策"。政府通過支持農業保險的發展,間接實施對當地農業、農戶的政策扶持與利益保護。 而中國目前除免征種養兩業險營業稅之外,對農業保險沒有其他的財政稅收優惠政策,特別是沒有直接的保費補貼。 "如果沒有政府政策支持,保險太貴,農民買不起;但如果低價銷售,保險公司虧本。"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一位人士表示,如此一來,農業保險經營與發展很容易陷入兩難境地。 [資料]2006年農村金融改革綱要 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成果,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縣域內各金融機構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將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當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管理辦法。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范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調整農業發展銀行職能定位,拓寬業務范圍和資金來源。國家開發銀行要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資源開發。繼續發揮農業銀行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在保證資本金充足、嚴格金融監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機制的前提下,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貸款組織,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管理辦法。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規范民間借貸。 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加快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農業保險。 各地可通過建立擔保基金或擔保機構等辦法,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抵押擔保難問題,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可給予適當扶持。 摘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資料]"十一五"金融體制改革大綱 推進國有金融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銀行改革,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 完善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內控機制建設,提高金融企業的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服務水平。 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 積極發展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建立多層次市場體系,完善市場功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穩步發展貨幣市場、保險市場和期貨市場。 健全金融市場的登記、托管、交易、清算系統。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強化資本充足率約束,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規范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建立相應的存款保險、投資者保護和保險保障制度。 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維護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 摘自《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