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宏觀研究 > 正文
 

聚焦:構建中部崛起增長極至關重要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7日 01:5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編者:

  一段時間以來,“中部崛起”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最近,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問題,使得“中部崛起”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對此,我們需要進行理論思考,以尋求適合于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來“撬動”中部的“崛起”。

  王業強 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博士生

  安樹偉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陳南岳 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實施“大都市圈”戰略

  一是要大都市圈化有利于建立最有效的支撐產業群成長的區域空間結構。中部崛起應抓住機遇促進武漢、鄭州-洛陽-開封、蕪湖-合肥-安慶、長沙-株洲-湘潭、南昌-九江-景德鎮、太原-忻州-朔州-大同等幾大聯合都市圈的形成和發展,以此來促進中部的崛起。二是要加強中部地區城市經濟網絡建設。城市經濟網絡是城市之間從事經濟活動所進行的空間分布與要素組合的框架結構。依托城市經濟網絡,可以充分利用城市之間的各種經濟社會聯系把區域內的資源、要素、企業、經濟部門及地區組織變成一個具有不同層次、功能各異、分工合作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系統。此外,中央政府還應建立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宏觀調控機制,為中部地區城市經濟網絡的建立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政策環境。

  主持人:“中部崛起”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區域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又一項重大戰略部署。那么,實現“中部崛起”戰略應當從何入手?

  王業強:實現中部崛起戰略,首先要解決中部地區老工業城市存在的問題,要研究提出國家支持的中部地區老工業城市范圍以及政策,積極推進中部地區老工業城市振興。另外,要充分利用中部地區在區位、資源和發展時機方面的后發優勢,揚長避短,打造一批中部的特色產業,走出一條有中部特色的協調發展之路。

  陳南岳:我認為,中部崛起應重視中部增長極的構建。也就是說,在區域經濟實踐中,要善于利用不平衡發展規律,把有限的資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到具有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和較大關聯度并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產業上,依賴這些具有創新能力行業(產業增長極)取得區域的快速增長和大規模效益。

  安樹偉:中部地區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六省,國土面積102.8萬平方公里,由于行政區邊緣經濟現象在這里表現得比較典型,要促進中部崛起,就必須淡化行政區邊緣經濟。

  培育中部產業增長極

  主持人:中部地區具有與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等區域不同的區位與資源優勢,如何選擇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有創新能力的產業作為經濟增長極,這種差異化競爭策略對于落實“中部崛起”戰略有深遠意義。

  陳南岳:確實如此。增長極理論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經濟增長首先出現和集中在具有創新能力的行業,而不是同時出現在所有的部門。這些具有創新能力的行業常常聚集于經濟空間的某些點上,并形成了增長極,并通過各種方式向外擴散,對整個經濟發展產生影響。這里,增長極實際上就是產業增長極。采取增長極戰略的核心是,既要通過資源優先配置的原則使特定增長中心迅速成長,又要使增長中心的發展能夠有效地帶動周邊落后地區共同發展。

  為了促進中部產業增長極的形成和發展,在產業選擇和發展上:一是要把中部地區現有的具有一定優勢的產業做強和做大。其實,中部地區具有較強大的基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如原煤生產基地、水利、火電發電基地、機械生產、加工基地、汽車生產基地、有色金屬基地和建筑材料生產基地。這些基礎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是中部工業現有的基礎,且在全國工業行業中產值比較高,為中部地區經濟崛起鋪墊了基礎。今后要用現代技術改造這些傳統產業,延長產業鏈,實現產業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二要大力扶持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規模雖小,但具有一定的基礎。要根據中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研發優勢,立足于自主創新,籌劃高起點的發展項目,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中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中部地區已經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密集、高科技人才眾多的優勢,與產業技術改造相結合,誘發現有資源存量,把新技術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由于高新技術產業本身的前瞻性和高風險性,特別需要政府的支持。所以,我們建議中央政府對中部地區的這部分產業,從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以增強中部發展的活力。

  王業強: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加快發展中部制造業是實現中部崛起、保證我國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工業化的推進,中部地區發展制造業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

  第一,各地區支柱產業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如湖北有武漢至襄樊至十堰汽車產業帶。第二,中部區域制造業間存在較強的互補性,如湖北省的鋼鐵產業,江西省的銅業、稀土和陶瓷等產業,湖南省的有色金屬產業及河南則是著名的耐火材料基地。第三,中部地區有豐富的能源和勞動力優勢。如山西的煤炭,以及中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第四,中部地區有相對集中的工業布局,尤其是在傳統工業制造業方面有一定的優勢。

  當然,中部制造業的發展也存在很多問題。在全球制造業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中部制造業市場競爭力正在降低,發展速度明顯低于全國水平。“中部塌陷”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目前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國轉移、東部產業結構升級加速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區應抓住機遇,打造中部崛起的經濟脊梁,選擇以汽車為龍頭的機電制造業、鋼鐵為重點的材料工業、農產品深加工為重點的輕紡制造業等作為戰略重點,推進中部經濟發展。

  中部崛起必須淡化行政區邊緣經濟

  主持人:在目前我國區域經濟運行中,政府行為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在某些方面已經成為一種經濟主體和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并且對區域之間的經濟關系會產生直接、突出和獨特的影響。因此,如何消除行政區域的諸多限制對促進中部崛起的影響,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

  安樹偉:實際上,我的看法是,中部崛起關鍵還是要看中部各省地方政府如何打破行政區劃和實現合作。這里,有一個現象應該引起注意,那就是中部地區存在著一種“行政區邊緣經濟”。所謂“行政區邊緣經濟”是指國家經濟內由于行政區劃、政府職能和地方政府行為對區域經濟的剛性約束和“邊緣效應”的影響,而在行政區交界地帶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具有分割性和邊緣性的區域經濟。

  由于受行政區劃、地方政府行為和“邊緣效應”的影響,那些位于區域中心的首位城市和行政中心,往往能夠爭奪到更多的資源,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而位于各行政區邊緣的交界地帶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有的至今仍處于“邊緣化”狀態,享受不到經濟全球化以及工業化和城市化迅速推進所帶來的好處。即使在資源豐富的省區交界地帶,也由于不同的開發主體利益不同,或者項目雷同,或者過度開發。更主要的是各自為政,甚至“以鄰為壑”,從而嚴重影響了資源的優化組合和區域整體效益的充分發揮。另外,由于有關各方對區域整合優勢認識的不同,導致有的區域發展很快,有的區域發展比較快,而有的區域幾乎沒有發展。

  由于行政區邊緣經濟現象的存在,使得行政區交界地帶經濟活動的欠發達性、不協調性和不可持續性,就使這些區域成為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區域。并且,也出現了一種規律性的現象:以省會為中心,由近及遠,經濟發展水平隨距離而遞減,經濟發展差距隨距離而遞增,從而使省區交界地帶絕大部分為欠發達地區。所以,要促進中部崛起,就必須淡化行政區邊緣經濟。

  為此,我們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逐步消除行政區邊緣經濟現象。首先,逐步建立和完善商品要素市場。(1)建設市場流通網絡,采取多種形式,發展區域市場,盡快使各級中心城市形成能溝通區內外商貿市場和資本市場等要素流通的市場體系。(2)進一步合理界定政府事權,劃清各級政府的支出責任,并以此為基礎劃分稅種。(3)加大企業改革力度,實現政企分開,消除地方市場分割的微觀基礎。(4)設計一套科學、規范、可量化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指標體系。

  其次,要重視政府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作用。(1)政府本身要認識到區域經濟合作所產生的巨大效益。統一的經濟運行與管理體制是省區交界地帶經濟協調發展的基本前提,這就要求要打破行政壁壘,促進行政協調。(2)協調關系,化解合作過程中涉及省(區、市、縣)之間地方主體間的利益矛盾。(3)為企業之間的合作提供服務。可由政府出資成立半官方機構,從事研究、咨詢工作,為企業集團發展提供高效率的服務。

  再次,要搞好跨區管理。這種區域管理成功實施的關鍵在于,參與合作的各方能否就有關合作的區域管理方式經由談判達成一致,以及能否最終形成一個超行政區域的調節機構或機制。

  陳南岳:確實,中部崛起,必須要淡化行政區域概念,中部地區各級地方政府也應打破行政管理體制的束縛,加強各層次的橫向交流與合作,這些都是有利于促進中部地域增長極的形成和發展的。

  根據這一發展需要,我們認為要實施“大都市圈”戰略,即優先發展市區人口在50萬以上的中心城市及其與之緊密聯系的周圍地區。

  推動中部老工業城市振興

  主持人:在討論中部崛起問題時,我們很容易忽視一個問題,中部地區也面臨了與東北地區的相同問題,即如何振興中部老工業城市,這是實現“中部崛起”戰略的關鍵戰役之一。

  王業強:確實如此。在中部地區城市集中布點的數量并不亞于東北許多重工業城市。但是,隨著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和改革的深化,如同東北老工業基地一樣,中部的許多工業企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漸暴露:工業結構層次低,技術工藝落后;國有企業改革不到位,機制體制落后,難以適應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主要礦區采掘歷史長,資源瀕臨枯竭,缺乏后續替代產業,環境和生態破壞嚴重;城市或礦區基礎設施落后。

  因此,在總結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工作的基礎上,針對中部地區老工業城市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研究提出國家支持的中部地區老工業城市范圍以及政策,積極推進中部地區老工業城市振興。我們認為,在中部老工業城市問題上,應該明確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

  第一,要確立中部老工業城市的識別標準。如同東北問題一樣,中部地區城市并不都是老工業城市。中部地區有一批五六十年代建立起來的老工業基地,其中有不少目前面臨著諸多困難,需要中央政府在政策上給予相應的扶持。為此,應在總結東北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經驗的基礎上,將國家針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些政策措施延伸到中西部地區,重點是針對那些問題突出的老工業城市。

  第二,依托城市群振興中部老工業城市。在謀求中部崛起的實踐中,中部各省探索打破區劃和行業等壁壘,實施城市群發展戰略,目前城市群已漸成中部各地的經濟隆起帶。并已逐漸打破了中部地區一些固有的區劃、部門和行業壁壘,按照分工協調、優勢互補的規劃,逐步形成各地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因此,中部地區老工業城市的振興必須進一步強化毗鄰城市之間功能互補,在城市產業定位上相互配合,打造2小時城市圈,實施城市組團競爭戰略。

  第三,加強中部老工業城市的科技創新功能。中部老工業城市不同于發達國家的蕭條區,蕭條區是自然的老化、衰落,而老工業城市是“未老先衰”,其關鍵問題在于自主創新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總是重復引進------落后------再引進,缺乏創新精神。因此,中部老工業城市需要加強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崇尚創新精神,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推動企業創新文化的建立。

  第四,促進資源型城市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目前,中部地區已有一些資源型城市開始進入老年期,有相當一部分城市進入了中年期,各種結構矛盾日益凸現。因此,今后在進一步加強中部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的基礎上,要鼓勵中部資源型城市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積極培育接續產業,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提高加工增值程度。同時,要建立和完善衰退產業的退出機制,加強對礦山沉陷地的治理和生態恢復,并加大國家財政和相關政策的支持力度。

  第五,全面規劃中部老工業城市的振興。老工業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應放在帶動能源、原材料工業升級,扶持裝備制造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和高科技產業發展;扶持技術創新,發展循環經濟;支持城市或礦區的基礎建設;支持解決國有企業歷史包袱和體制性障礙,重點是解決企業辦社會、離退休職工社會化管理、引進外資等改組國有企業。

  鏈接:

  ●2004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極大關注;200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2005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抓緊研究制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規劃和措施。2006年2月15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問題。“中部崛起”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繼“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之后,又一項統籌區域經濟發展,進行宏觀調控的重大戰略。

  ●中部崛起涉及到占全國十分之一國土和占全國近三分之一人口的中部六省(含湖北、湖南、河南、山西、安徽、江西)。

  ●“中部崛起”戰略: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和綜合經濟優勢,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建設;加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設;加快發展有競爭力的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開拓中部地區大市場,發展大流通。(主持人鄒民生陳劍立)

  觀點:

  ●中部崛起應重視中部增長極的構建。依賴這些具有創新能力行業(產業增長極)取得區域的快速增長和大規模效益。

  ●要促進中部崛起,就必須淡化行政區邊緣經濟。

  ●實現中部崛起戰略,首先要振興中部地區老工業城市,要充分利用中部地區在區位、資源和發展時機方面的后發優勢,揚長避短,打造一批中部的特色產業,走出一條有中部特色的協調發展之路。

  編余:

  中部六省在地理上可以說是中國的腹地,在經濟上同樣也有著戰略縱深的意義。中部塌陷問題,一直是中部地區人們的隱憂,也是

中國經濟的隱憂。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梯度結構中,東部的率先發展為中國經濟的整體騰飛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現在提出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可謂正是時候,然而“中部”怎樣崛起,是不是還要走東部發展的老路,這是一個問題,如果要走新路,那新路又在哪里呢?在起步的時候,把這些問題想想清楚不是沒有意義的事。

  ------亞夫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