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慈善基金遭遇成長煩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1日 08:05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實習記者董文勝報道 公益事業對許多企業家來說是一項無法拒絕的社會責任,但要讓他們持久地從事公益事業還是有些勉為其難,這也使得許多由企業家私人發起的慈善基金擔憂起明天怎么辦? 慈善基金也要講效益
“慈善基金一旦產生帶動效應,老板會追著你要捐款。”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常務秘書長楊平對記者說,“慈善事業也得講效益。” 可是效益從哪里來呢? 內部管理可以出效益,生產投入也可以出效益,但這些事情做起來并不是十分容易。楊平對此深有體會。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成立于2004年6月5日,由北京首創集團董事長劉曉光與80位企業家發起成立。2004年入會會員為80人,會費收入為800萬元。要成為協會會員必須每年交納會費10萬元,連續10年。當然,如果會員不滿意協會的工作,有權退出,而不必承擔任何責任。阿拉善位于內蒙古西部,面積27萬平方公里,從2002年起北京的9次沙塵暴,有8次是源于阿拉善。這也是生態協會成立的直接原因。 楊平現在要做的工作就是讓這些會員滿意,他必須讓協會基金的使用產生效益。說到底就是改善阿拉善地區的生態面貌。“會員隊伍不夠穩定”,這一條被寫進了2005年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工作報告里。楊平說,2005年有30名會員沒有按時交納會費,其中明確退出的有15位,另外15位沒有明確答復。 “會員不能按期交費,有些是企業自身經營狀況不佳,有些是企業經理人更換所致。”楊平認為這些會員確實也有自己的難處,“現在國家對捐贈的稅收政策也影響了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我們的會員要捐10萬元,還得交3.3萬元的所得稅。” 楊平非常擔心這樣下去會影響協會的持續發展。 如何讓企業家更積極 民間慈善基金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它的健康成長需要來自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政府的積極性、稅收政策、慈善文化都在影響著它的發展。溫州樂清市政府為吸引民企老板積極捐贈,市委四套班子共同作出決定,減免捐贈資金要交納的33%所得稅。 樂清市民營企業扶貧濟困總會,是我國第一個由民營企業發起成立的慈善團體。有發起會員162家企業,共同認捐基金2億5千萬元。2003年1月9日,溫州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與德力西集團董事長胡成中發起成立。 扶貧總會常務副秘書長葉逢林告訴記者,“為了刺激民企老板們參與,扶貧總會允許企業把認捐的錢放在自己的賬上,每年只要交5%的利息。拿著扶貧總會的發票,企業老板可以抵所得稅,這樣對許多民企老板們來說捐贈的壓力并不大,但面子還是給足了。” 扶貧總會已經運作了3年,實際到賬資金2000萬元。目前,總會98%的捐贈來源于私營企業主。這筆錢主要是用于樂清11917個低保對象以及42000位殘疾人。 為了保護民營老板們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葉逢林又采取了一個措施:企業老板的直接捐贈只要把數額報到總會,照樣計入會費。 “盡管協會做了大量的工作,政府也采取了減稅辦法,162家企業中還是有20多家企業3年來一分錢會費沒有交。” 葉逢林說話的聲音有些激動,甚至義憤填膺,“我們會給他們下發協會的第5個文件,催促他們交會費。老板們都很忙,要忙于公關,忙于經營管理,但是再忙也不要忘了把善款交上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