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夠慷慨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1日 08:05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黃立鋒 “中美人均GDP相差38倍,但中美人均慈善捐款額相差7300倍!”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徐永光先生這樣感慨。 徐永光先生的感慨背后是深深的無奈。美國慈善機構每年收到的民間善款多達6700
看過了這些對比之后,再來看另一組數字:2004年胡潤中國富豪榜上50位慈善家共捐贈了13.5億元人民幣,占其所擁有財富的3%,而《商業周刊》上美國前50名慈善家5年內共捐贈了650億美元,占其所擁有財富的45%。 巨大反差的源頭看起來似乎就在這里。中國的富人不夠慷慨,缺乏同情心,這是大多數人對于中國慈善事業艱難困境的解讀。然而,果真如此嗎?不是這樣,在筆者看來,怪不得富人慳吝,當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缺乏慈善意識的時候,不可能要求富人們“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只有當慈善成為社會主流意識之一,但凡衣食無憂的普通人、甚至粗茶淡飯度日的窮人也能定期或者不定期捐贈、救助他人的時候,富人參與慈善才會成為集體層面的行為。 定期或者不定期捐贈幾元錢或數十元錢,相當數量人群均可負擔;而“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之中,就包括了同情和慷慨。一個泱泱大國的13億國民集體表現出對慈善的“無意識”的時候,一定是社會的某些機制出了問題。推究起來,除了往路邊的乞丐碗里扔一個硬幣,中國的老百姓想要參與慈善其實也殊為不易。 諸多障礙之中,最具“殺傷力”的莫過于稅收制度。許多人認為,中國的稅收制度對企業和富人捐贈的免稅鼓勵不夠。其實事實不盡如此,中國稅收制度一樣對捐贈有免稅,對某些領域,如農村義務教育和養老機構,鼓勵力度之大甚至超過西方。然則何以依然收效甚微?是稅收減免的繁瑣手續嚇倒了絕大多數人,造成了事實上的不鼓勵捐贈。 另外,把絕大多數中國人阻擋在慈善這道神圣之門外面的,是政府對慈善事業的過分主導,這導致了政府機構的低效率傳導到了慈善事業,讓民間、讓大多數有志之士望而生畏。 在中國注冊一家慈善機構,首先必須經過工商登記機構和民政機構的審批,此后仍舊需要接受“雙頭領導”。審批制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國各類慈善機構不過200余家,與美國的150余萬家相比,簡直滄海一粟。而“兩個頭”的結果,就是慈善機構活動空間大大縮小,只能坐等救助上門。 與各類民間慈善機構——非政府組織(NGO)和非盈利組織(NPO)的備受限制正好相反,一些政府主導的慈善機構卻大搖大擺地享受偏食。根據相關法令,中國納稅人的捐贈,只有向事先得到國家批準的特定基金會捐款時,才能得到稅收的優惠體現,否則一律不予承認。 那么中國的慈善事業就注定是個“長不大的孩子”嗎?不,當然不。只要政府的手不伸得太長,政府的眼睛睜得雪亮(監督),再輔之以恰當的鼓勵宣傳,假以時日,民眾的心也就會熱起來,手就會伸出來。到那時候,中國的富豪們就會明白“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而中國慈善事業也就將長大。 2005中國慈善家排行榜 捐贈金額 排名姓名公司 (萬元) 1黃如論28620金源集團 2余彭年10340彭年實業 3李金元8361天獅集團 4楊瀾6090陽光媒體投資 劉志強、香江集團,金海 54900 翟美卿(夫婦)馬集團 6陳偉峰4513瀛通集團 7宗慶后4340娃哈哈集團 8王振滔4200奧康集團 9張力4100廣州富力 10胡成中4035德力西集團 (引自胡潤中國財富排行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