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以不給世界打工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8日 10:16 中國證券報 | |||||||||
在一股大力倡揚“自主科技創新”、“發展自主品牌”、“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口號熱中,冒出了另一股聲音強調“中國不能老是給世界打工”,甚至進而說“中國可以不給世界打工了”。這股聲音雖然還不是主流,卻非常值得警惕,因為這種主張既有其不可行之處,更有其危害之處。 首先,是顛倒了理想與現實,把我們期望追求的理想當成一個現實來說,這是一些
其次,這也是對國情了解不足的結論。隨著中國科技創造與創新能力的加強,中國經濟的整體品質會有所上升,但科技能力提升帶來的大半是更有效率、更為自動化、更為專業精英化的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要用的人更少,而對勞動者的素質技能的要求更高,但我們仍然面臨著大量的初級勞動力要工作、要吃飯的問題,這些初級勞動力本身并不能簡單置身于高附加值產業之中。 其三,這也是一種見識上的局限。即使像德國、美國這類國家,他們的高端創造與創新能力已經頗強,但仍然不能完全退出“打工國家”的行列,這一方面是本國還有特定層次的、很大規模的勞動者,必須依賴這樣的打工機會,同時在政治層面以產業工人為核心的打工群體,仍然具有非常強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中國將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為世界打工,培植自己的科技創造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建立了科技創新優勢的其他經濟體將仍然保持一種快速的發展走勢,因此,中國在大規模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即使順利發展,并不必然地創造大量的足以替代現有工作機會的非操作性的就業機會。與此同時,中國將有更多的剩余勞動力,從更低端的農業及更低效率的企事業單位中轉移出來,他們在生產知識、技能和熟練程度上均不具備太大優勢,對于他們來說,就是有更多更優工作機會,也不一定能簡單勝任;還要看到,中國的教育與人才培養體制中目前在提供實務型操作人才,尤其是技術工人、熟練技師、多功能工程師、各類專業技術專才方面仍然有非常大的距離,而這種培養機制的調整也很費時日,在這樣機制下出來的人才在適應性就業方面的能力尚有較大差距,而進入創造性或從事高附加值工作崗位的價值更為有限。凡此種種,決定了總體上來說,中國為世界打工將是長期的、大量的和需要更加充分發展的。 當然,從發展的角度而言,中國應該戰略性地大力突出自主科技創新和職業技術教育——自主科研創新使得中國企業有更多的高附加值生產內容,而較高的技術工藝水平使得這些內容能轉變成更優質的產品。中國可以進一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仍應注意避免過度污染及影響整體可持續發展條件的負面產業和投資項目。中國經濟形態不僅從動態的時間序列角度來說,能夠梯度遞升,同時從靜態的角度來說,中國需要發展一種有梯度分布特點的經濟,即創造性高端工作機會和操作性低端工作機會并存,從而使我們能將打工的積累用于發展更高端的經濟能力,同時,高端經濟能力的發展本身又為低端就業者提供更多的一般經濟機會。 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要向世界同時喊出“創好新”和“打好工”兩個并列的口號。(文/袁岳)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