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房子與小房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8日 10:04 中國證券報 | |||||||||
文/朱建中周華 日前,朋友買了一套住房,我想理應禮尚往來“表示一下”,于是與妻特意登門,誰知朋友不但不領我這個情,反而說:“144米的‘小房子’有什么好?還要你們跑一趟。等我買了280平方米的‘大房子’,你們不來我也要登門把你們‘拽’來。”“弦言外之音”是你們存心小瞧人,弄得我與妻子十分尷尬。
現在居民的住房面積越來越大,過去100平方米的房子算是挺大的了,時下只能稱得上“小房子”,150平方米的房子才勉強夠得上“中房子”,2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才配得上“大房子”。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在不少人住房“追大”、“求大”的虛榮背后卻是似乎不為人知的住房面積利用率低下,盲目擺闊、閑置浪費的現象十分嚴重。 誠然,誰不想住房面積大一點,舒適寬敞一點,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人們的經濟收入得到了相應提高,但腰纏萬貫,一下子能拿出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元用于購房的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還是工薪階層,有的還是貧困弱勢群體,剛解決了溫飽問題,還無力購買大面積商品房。在這種情況下,買房盲目追大、求洋、擺闊,只能是打腫臉充胖子。 一些購房者一味地考慮到房價在不斷攀升,買“小房子”將來可能會吃虧,結果沒什么經濟實力作支撐,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不惜向銀行房貸二三十年,甚至有的不管親戚朋友是否有錢,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往往為借款搞得親戚朋友傷了親情和友情。而房地產開發商也似乎摸透了購房者“攀大”、“求大”的消費心理,開發的住房面積不僅越來越大,而且越來越豪華。如此,不切實際,盲目攀比,債臺高筑,奢侈浪費的購房方式,殊不知其債猴年馬月能還清,負擔重不說,如果償還能力一旦有個三長兩短,那么大房子勢必變成“大包袱”。 筆者所在的居民小區,有這樣一個三口之家住戶,夫妻倆都是工薪階層,收入不高,看到人家買“大房子”,也不甘落伍,便東借西湊,欠下了“一屁股債”,終于如愿以償買了一套面積為280多平方米的“小高層”,大大小小有十幾個房間,按理說這也是一種享受。但丈夫經常出差不在家,兒子又在外地上大學,女主人往往獨自在家,除了經常要“打發”討債人之外,還要每天盤算和承受著還債的生活和心理負擔,同時還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空虛感覺。不僅如此,若是遇到夜里刮風下雨,女主人只要聽到有一點響聲,便以為是小偷,嚇得心驚肉跳,難于入睡。看看,這哪里是在享受美好生活,分明是在遭罪。原以為這是個極別現象,后經了解,類似“遭遇”的“大房子”還為數不少。 事實上,住房面積并不是越大越好,三口之家住著“大房子”有很多的空間被閑置,表面上看住房十分寬敞,但實際上造成觸目驚心的資源浪費。要知道,當我國把144平方米作為普通住宅的界限時,在日本已經是豪宅了。我們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的國家,住144平方米還是普通住宅,這基本能反映我們居住消費觀念中存在的問題。有資料顯示,在發達國家,經過長期居住實踐之后,篩選出一個符合適度、合理、可持續發展的戶型區間:單套住宅建筑面積在85平方米至100平方米之間。日本、瑞典和德國三個發達國家新建住宅平均建筑面積分別也只有85平方米、90平方米、99平方米。按理說這些發達國家的居民有的是錢,住豪宅別墅也在情理之中,但他們講的是經濟、實際和節約,而我們不僅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緊張,且不少人囊中羞澀,捉襟見肘,住房講的卻是排場、攀比和浪費,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古人曾經說過:“室雅何須大?”其實,絕大多數人買房的目的是為了居住,不是為了“炒房”,更不是為了炫耀。平時省吃儉用,在牙縫里“掏”錢,卻為了虛榮擺闊,結果要了面子苦了腸胃,又何苦呢?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