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流動性過剩締造商品神話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8日 09:56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趙彤剛

  原油創70美元新高,倫銅突破5000美元,黃金逼近600美元,而涵蓋19種商品的CRB指數頻頻刷新25年來高點,全球商品期貨市場近來漲勢令人瞠目。

  經過此輪罕見的“超級牛市循環周期”,許多商品價格累計已有2至3倍的驚人漲幅
。全球范圍內的貨幣流動性過剩,導致大量資金涌入金融衍生品市場,無疑是創造這一現象的主要推動因素。

  熱錢涌入衍生品市場

  當今世界各國發行的“基礎貨幣”越來越多,在低利率背景下,傳統的貨幣市場已經無法消化,于是出現所謂流動性過剩現象。在美元貶值,且股市、債市等傳統市場投資收益不理想情況下,這些資金轉而流向黃金、原油等商品期貨市場,引發全球范圍內商品期貨價格暴漲。

  以美國為例,在格林斯潘近19年的任期內,美國貨幣供應額增長約180%,達到10兆美元之多。其中有大量資金投入到退休和對沖基金,在近幾年股市不景氣情況下,很多則流入到商品市場。美國退休基金資產總額約5萬億美元,目前退休基金已將其資產的5%投資到商品指數基金中。

  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與所謂通貨緊縮的斗爭已經延續了10年,其貨幣政策越來越寬松。不但利率趨向于零,而且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借款基本敞開供應,貨幣政策刺激能力已喪失殆盡,可是日本物價仍然是只降不升。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超寬松貨幣政策所帶來的貨幣流,大部分進入了虛擬金融市場。在經濟和金融市場全球化背景下,這些貨幣很輕易地被大量兌換成外幣而進入國際市場,以至于日元被冠以“融資性”貨幣的稱號。大批國際投資機構大舉借進利率極低的日元,這些資金轉而流向商品期貨等金融衍生品市場。

  國際基金是弄潮兒

  近期全球商品期貨市場的狂漲猛跌,讓人領教了國際基金翻云覆雨的威力。事實上,國際基金在商品期貨這輪超級大牛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據有關統計,全球對沖基金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每年增長速度達到25%,其管理的資產最近5年增長了約一倍,至1.1兆美元左右。近年來對沖基金不斷調整投資組合,把更多資金投入商品市場,特別是那些供應難以滿足需求增長的商品。

  通過商品指數投資商品市場的資金規模也在急速擴張。瑞銀最新一份研究報告表明,目前投資商品指數基金的規模高達2000億美元,其中55%投資

能源,15%投資金屬,剩下的投資其他商品。而就在2004年底的時候,全球商品指數基金規模也不過才幾百億美元。今年1月28日,美國
股票
交易所(AMEX)迎來了首個商品指數基金。這個由德意志銀行發行的新指數基金的問世,也說明現在國際市場客戶對指數基金需求很大。

  此外,甚至以穩健為主的養老基金也越來越多涉足石油及金屬等商品市場。大宗商品市場的豐厚利潤,已經讓最穩健的投資者也坐不住了。據介紹,目前美國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Calpers)及英國Hermes退休金管理公司正在考慮進入大宗商品市場。Calpers目前管理著2000億美元的加州公務員退休金,而Hermes目前管理英國最大電話公司BTGroup-PLC的550億美元員工退休基金。

  金融巨頭成大贏家

  在近年來的這輪商品期貨大牛市中,國際金融巨頭們賺得可謂盆滿缽肥。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這兩家公司,去年分別在大宗商品市場賺取了約14億美元的稅前收益。據了解,在一些國際知名投資銀行中,商品期貨與國債、

匯率等一起列入其固定收益部門。而且這些投資銀行對能源等商品市場介入之深,遠遠超出外界對他們的了解和想象。

  以摩根斯坦利為例,摩根斯坦利在國人心目中一直以專于投行業務著稱。但鮮為人知的是,自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進入石油期貨及現貨市場以來,這家著名的投資銀行目前已經成長為美國東北部地區取暖油批發商的主要供應商,監管著全美四分之一取暖油戰略儲備。與期貨市場大多數交易商采取平倉方式而不進行實物交割不同的是,在2002年到2004年期間,摩根斯坦利對買方進行了2070萬桶取暖油實物交割,接受了1640萬桶交割。在紐約商品交易所交割的全部取暖油中,其占到了61.5%。而這與摩根斯坦利在參與期貨市場之外,擁有巨大生產能力和遍布全球的多處油庫直接相關。

  除摩根斯坦利之外,高盛、花旗、美林、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現在都不同程度地在走著摩根斯坦利模式。這些將觸角伸入商品期貨市場的金融巨頭,也成為這輪商品期貨牛市的大贏家。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愛問(iAsk.com)


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