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市場該刮目相看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7日 14:22 《經濟》雜志 | |||||||||
文/左小蕾 實事求是地說,十多年來人們對“市場”特別是“資本市場”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對市場的理解在兩個極端之間游弋。 一個極端是“無法無天”。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完全沒有上市公司是獨立法人的概念,
另一極端是“政策市”。十幾年來,人們一直無限眷念的“股市盛世”都與各種各樣的政府行為密切聯系,“政策市”根深蒂固地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獨特景觀。事實上,市場經濟理論明確指出“只有市場機制,即看不見的手失靈的時候,政府才應該進行干預”。如果市場完全由政府主導,就不成其為市場。“市場”有自身的規律,太多的干預違背市場經濟規律,不利于市場的發展。過多的“呵護”使市場永遠都像一個不能自理的弱智兒童。 2006年,上市公司濫用獨立法人資格的行為將受到《公司法》的制約,內幕交易、操縱價格將受到《證券法》的制約,更重要的是《刑法》也將對證券犯罪進行嚴厲的法律制裁。 修改版的《證券法》、《公司法》和《刑法》可能會像美國1930年代股市崩盤后制定的《證券法》和《證券交易法》一樣,奠定資本市場的發展基石。 與此同時,“股權分置”改革已經對上市公司主體產生了極大觸動:股權結構的合理化,已不是簡單的股權分散,更重要的是股東意識的強化,以及對公司治理結構缺失嚴重性的認識;第二,上市公司的“公眾公司”的意識增強。流動股東的意愿對上市公司股改方案的影響,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上市公司對自身作為“公眾公司”的責任和定位的認識,使其業績改善的壓力加大,提升對股價的關注,并開始把這些與“融資”意愿聯系起來,感受到市場監督和社會監督對“公眾公司”的壓力;第三,對上市公司的實力和價值進行一次全面地再過濾。 在改革理念和法律的雙重壓力下,不僅上市公司,幾乎所有的市場參與主體都在風雨之中今非昔比。 充滿壓力的改革過程已經對證券公司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身體檢查”。雖然有許多暫時無法解決的先天不足,但是應該看到最危險的、隨時可能突然爆炸的炸彈已經拆除,由證券公司各種違規違法行為導致關閉引起市場突發性沖擊的危機概率已經大大下降。 基金方面,成長道路也頗不平坦。雖然在投資理念、管理水平上尚不盡如人意,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作為資本市場的投資主體,越來越多的合資基金的加盟,使基金產業的國際化和規范化進程大大提速。 QFII在2006年的資金額將達到100億美元,比目前的資金增加一倍,對市場的交易量和資金的影響會更加顯著;由QFII帶來的國際市場上的前沿交易制度、投資工具和資產配置的操作技術,及其相應的本土移植,都在加速資本市場的國際接軌。 而私募基金也可能很快就會走上前臺。 總之,資本市場的機構格局正在重新整理,重新定位;各種制度性的建設也是緊鑼密鼓。發行體制的改革、做空機制的討論、融資融券的業務、做市商制度的嘗試、交易系統的改造也都呼之欲出。是時候對中國資本市場“另眼相看”了。 (作者系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