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證券 > 會計準則“新老劃斷” > 正文
 

新會計準則亮相 2007年年報將現六變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7日 02:40 新聞晨報

  □晨報記者 華笑叢

  日前,財政部正式發布了39項新會計準則,要求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執行。業內人士認為,新會計準則的重要條款的變化,不但將對上市公司2007年年報業績產生較大影響,有些甚至會提前影響到上市公司2005年的年報,值得投資者密切關注。

  關鍵詞一:存貨[新準則看點]新存貨準則下,取消了原先采用的存貨準則中的“后進先出”法。

  [具體影響]所謂“后進先出”法,即企業在核算成本時,參考的是最近購入的原材料存貨的價格,而“先進先出”法,則是參考最早購入的原材料存貨價格。在原材料價格一路下跌時,采用“后進先出”法,顯然擴大了公司的利潤率,而用“先進先出法”,則縮小了公司的利潤率,原材料價格上升時則反之。可以說,“先進先出”法更側重于反映公司長期的經營情況。比如使用“后進先出”法的家電上市公司,在顯像管價格下跌過程中,一旦使用了“先進先出”法,后果將是成本大幅上升,當期利潤下降。又如在有色金屬漲價的過程中,一些以有色金屬為原料的公司,在把“后進先出”法改為“先進先出”,則將增加利潤。

  關鍵詞二:減值準備[新準則看點]新資產減值準則明確,計提的減值準備在轉回后不得計入損益,而應計入

公積金

  [具體影響]這條新規定截斷了上市公司調增利潤的一大途徑。目前,有不少上市公司都在利用減值準備調節利潤,特別是一些ST公司,往往在前一年大幅計提減值準備,又在第二年以種種理由進行轉回,造成盈利假象,而其實公司的主營仍無起色。新準則一實施,轉回的準備無法體現為利潤,這種手段無疑將失效。由于2006年是將減值準備沖回利潤的最后機會了,安永大華會計師事務所注會孟冬由此推測,今年上市公司將出現大量轉回減值準備的動作,表面上將提升公司利潤,投資者應該加以注意。

  關鍵詞三:債務重組[新準則看點]新債務重組準則改變了“一刀切”的規定,將原先因債權人讓步而導致債務人被豁免或者少償還的負債計入資本公積的做法,改為將債務重組收益計入營業外收入,對于實物抵債業務,引進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

  [具體影響]按新規定,一些無力清償債務的公司,一旦獲得債務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將直接反映在當期利潤表中,可能極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不過,孟冬認為,為了避免關聯方通過豁免債務方式輸送利潤,管理層很可能還將出臺規定,將關聯方豁免的債務仍計入公積金,而銀行等債務豁免將計入損益。

  關鍵詞四:合并報表[新準則看點]新準則合并報表范圍的確定更關注實質性控制,母公司對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納入合并范圍,而不一定考慮股權比例。所有者權益為負數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續經營的,也應納入合并范圍。

  [具體影響]這一變革,將對上市公司合并報表利潤產生較大影響。孟冬表示,新準則使得母公司必須承擔所有者權益為負公司的債務,并會使一些隱藏的或有債務顯現,與此同時,新準則也可以防止一些通過關聯交易調節利潤的手段。

  關鍵詞五:投資性房產[新準則看點]會計報表中須單列“投資性房產”項目,處理可以采用成本模式或者公允價值模式,但以成本模式為主導。如有活躍市場,能確定公允價值并能可靠計量,也可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這種模式下不計提折舊或減值準備,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值之間的差異計入當期損益。

  [具體影響]原先上市公司擁有的物業都被計入了固定資產,因此,物業的升值與否,并沒有體現在報表中。近幾年物業升值迅速,因此,如果上市公司一旦采用公允價值法來計量其早些年購入的投資性房產,必將大大提高其凈資產和當期凈利潤。不過孟冬指出,在此間,究竟什么樣的價值才是公允價值,如何防止上市公司玩花樣,是監管的難題。

  關鍵詞六:

證券投資[新準則看點]新準則要求,交易性證券投資期末應按交易所市價計價(視為公允價值),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

  [具體影響]原來,上市公司的證券類投資如市價比成本低,必須計提減值準備,但如市價比成本價高,而公司并沒有拋出實現收益,賬面盈利并不能計入當期損益,但新準則卻使得證券投資的賬面盈利也能成為凈利潤。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