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戰略投資者開戶A股 千億并購考驗中國券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6日 07:47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 陳勁 深圳報道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日前批準外國戰略投資者開立A股證券賬戶,意味著外資并購上市公司的技術障礙全部掃清,外資戰略投資者可以通過協議轉讓、上市公司定向發行新股等方式投資于A股。有市場人士分析,理論上講,外資投資A股的資金量可超1000億。他們的并購活動亦給本土投行帶來了新的商機。
做顧問借信息生財 此前發布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外資作為戰略投資者首次取得的股份比例不低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的10%,如果所有A股上市公司股改完成后,外資愿對400家左右的行業龍頭公司進行投資,投資比例按照10%,外資投資A股的資金量將在1000億左右。 “熟悉中國國情和本土公司,正是本地投行的優勢所在。”深圳一家知名投行的資本市場部總經理表示。本土投行手中掌握著大量的上市公司資源,作為一些上市公司的上市保薦人和長期財務顧問,本土投行對上市公司有著長期的積累,因此外國投資者如果要對一家上市公司實施戰略投資,聘請本土投行作為財務顧問,是一種較為現實的捷徑。 另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亦可能在尋求外國投資者的介入,希望在引入資金的同時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促進公司的治理結構升級,利于公司戰略的國際化。此時,本土投行就可以通過自身的網絡,幫助上市公司與外國投資者結成秦晉之好。 能力尚有欠缺 投行希望借助全流通的到來,以及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實施戰略投資的放開,券商的并購業務可以提振雄風。對于投資銀行而言,重組并購業務被公認為低風險、高收入的“金奶牛”,已成為現代投資銀行的核心業務之一。從美林、摩根斯坦利、萊曼兄弟三家投資銀行的情況看,其兼并重組顧問費收入可以占其投行業務收入的1/3,利潤率遠高于傳統的發行承銷業務。 但此前由于中國的公司并購市場尚處于初級市場階段,市場規則的完善性、市場參與者的成熟程度、監管方式的先進程度等等諸多要素都有著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征。所以國內的并購市場一直沒有打開。從2001年下半年起,本土投行就高喊重視并購業務,但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乏善可陳。“現在就是個機會,我們已經做了一些相應的準備”。 不過,一些本土投行人士亦承認,目前本土投行所做的,更多的是一種穿針引線的活。以目前本土投行的專業實力,更多還是充當信息傳遞者的角色,在專業能力方面,外國投資者還是較為信任外國投行的能力。 “外國投行對我們的壓力顯而易見。”一家券商的收購兼并部負責人表示,外國投行在初期可能會對本土投行有一些依賴,采取合作的形式,借力本土投行的信息和網絡優勢進軍上市公司并購市場。但隨著外國投行在國內業務的深入開展,他們對中國國情和上市公司的了解日益加深,他們自己的業務網絡也會逐漸完善起來,“將本土投行拋棄是遲早的事情”,此前發生在會計師事務所的經驗值得本土投行借鑒。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通過與國內所合作的方式獲得業務機會,之后將國內所拋棄的案例并不鮮見。 “軟肋”必須硬起來 本土投行應該覺醒,不能坐以待斃。上述人士指出,目前并購重組是國內券商投行業務的“軟肋”,大多數券商的投行業務只是單一的發行業務,并購業務對于國內券商來說最多也只是拾遺補缺的領域。 一直以來,多數券商并沒有將并購的專業技能作為投行業務的核心競爭力來培養。國內券商的投行業務從一開始就扭曲變形了,在最初的額度制下,承銷的決定權不在企業而在負責分配額度的地方政府或者部委辦手里,“跑關系”成為了投行的利器,盡管其后發行制度有核準制、通道制、詢價制等諸多大大小小的變革,但從若干國字號項目為某幾家券商所獨享,到有專門的中介明碼標價“公關”發審委委員等形形色色的非市場化因素仍然滲透在發行業務的每個關節點上,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券商的發行承銷業務很大精力仍在做“功夫在詩外”的事情。 當然,要求不過10多年歷史的國內券商具備海外投資銀行的專業水準,自然是有些強人所難,但要求國內券商尊重投行專業技能,能夠準確判斷、發掘企業的真實價值并不過分。然而,國內券商在發行業務的開拓上,仍然表現出強烈的路徑依賴:發行市場的非市場因素仍然牽引著券商的行為,不少券商在發行業務的承攬承做上,仍然習慣于借助權力與背景而不是專業技能。 因此,上述人士建議,券商應該調整投行的業務結構,以并購重組為切入點,培養、提高券商投行業務的市場意識與專業能力,借機打造真正的本土投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