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瑞銀袁淑琴再談中國股市 稱QFII不喜歡不確定性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5日 14:54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陳曉剛 北京報道

  不確定性(Uncertainty)無疑是投資者最反感的因素,在中國股市中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自然也不例外。當本報記者與瑞銀董事總經理、中國證券部主管袁淑琴女士就盛傳中的QFII新管理辦法進行探討時,她就一再強調不喜歡“不確定性”。

  “如果你告訴我把錢拿進去后,10年不可以拿出來,那進去的人會比較少,但至少還有確定性;”袁淑琴笑著舉例說:“如果你不告訴我什么時候可以把錢拿出來,那進去的人就會更少了。”

  不過,對于監管部門近期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袁淑琴則表現出了充分的認可,“就是由于看到了最近的一些改革,使得海外投資者對于中國股市的未來更加充滿信心。”

  期待減少行政干預

  記者:作為中國市場目前投資規模最大的QFII,瑞銀的客戶對于投資中國股市有什么新的想法,目前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對于QFII新管理辦法,您有什么要呼吁的嗎?

  袁淑琴:從市場上得到的消息來看,QFII新管理辦法的一些改動主要是更加有力地吸引更多的投資基金、基金經理前來作QFII。我聽說還要把進入的門檻、款項回流方面的限制放寬。這些方面對基金經理、投資者來說都是非常好的,對QFII投資是一個很好的驅動。

  我認為監管部門對于QFII的管理辦法還是要一步步地去走,一些限制要逐步放寬、取消。QFII制度已經實施快三年了,目前是放寬的時候了。我希望監管部門在批準QFII資格、額度的過程要更加透明,更有規律性,不確定性的因素不要太多。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監管部門最主要是給予市場以透明性、確定性,投資者最不喜歡不確定性。

  因為QFII制度最大的目的就是吸引好的海外投資者進來,我認為應該針對申請機構以前在國內、在海外的投資態度來進行合理的、透明的判斷。第一,要看他們可不可以作QFII;第二,要看他們投資的態度、成績怎樣,再決定是否給他們增加額度。

  這應該是一個比較透明的流程,而不應該是行政干預過多的局面,比如“一定要搞平衡,太多的額度只給少數機構不好”的觀點我就不認同,而應該看機構有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如果對A股市場的投資和改革是有利的,就應該給予更多的鼓勵。

  投資信心倍增

  記者:目前中國股市的

股權分置改革已經進行了10個月,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進行了股改,下面市場將面臨新老劃斷和恢復再融資等因素,您認為QFII投資A股的信心是否仍會很強呢?

  袁淑琴:監管部門目前不是考慮單純把指數推高等功利性措施,而是真正想把A股市場的結構性問題搞好,這個對于投資者的信心都是很大的推動。另外,通過看到近期對《證券法》的一些改動,我們感覺到中國市場以后可以有更多的投資產品和方法推出,對成熟的海外投資者來說,他們將更有興趣投資中國。

  與國內投資者談“新股”色變恰恰相反,海外投資者認為新股是中國市場發展的新動力,他們可能看現在的A股市場有點看“悶”了,普遍都盼著能有新鮮的血液可以加入市場,這當然是指好的公司、大的公司以及有實力的公司,他們對此都非常歡迎。從海外市場來看,以香港市場為例,港股若干年前陷入低迷是常見的情況,但很多時候都是新的IPO推動港股走出低點,到達一個新的高度。

  記者:從新管理辦法的一些內容來看,QFII資金的流動性將會加快,這是否會造成QFII暫時把資金撤出A股,轉向投資獲利水平更高的一些新興市場呢?

  袁淑琴:現在大多數基金經理都是因為覺得中國市場有潛力,才會把錢放進來。我覺得從經濟發展、市場發展角度來說,根本沒有一個市場可以和中國相比,中國還是一個熱門的市場,目前的改革也在朝著很好的方向走。最近我們在上海舉辦的大中華區研討會,與會的基金經理是有史以來最多的。而在印度搞的一個研討會,就沒有那么多的投資者前來。

  不擔心監管加強

  記者:我們注意到,新管理辦法可能會在加強監管上有一些舉措,包括隱藏在QFII背后的客戶可能將浮出水面,您認為這樣的舉措會令客戶感到擔心嗎?

  袁淑琴:絕對不會。我們的每一個客戶都是很大的基金經理,他們很歡迎這么做,都很渴望把自己的身份披露出去,只是現在的監管規定只能用QFII的名義,不允許這么做而已。在以后的披露、責任等方面,他們在其他海外市場也遇到類似的問題,因此絕對是可以應付的。我們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擔憂,只是希望在這些情況披露之后,可以更容易地拿到投資額度。我們申請那么多的額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要用,而是我們背后的客戶確實很多。

  記者:您認為在準入門檻放低后,會不會造成QFII良莠不齊的狀況,導致一些不大遵守“游戲規則”的機構入場渾水摸魚呢?

  袁淑琴:我認為即便門檻降低,降低的幅度也不會很大。我認為監管機構要審慎地調查有意當QFII的境外機構,搞清楚對方到底是屬于哪種類型的投資者。不過,也有一些在新興市場投資的基金,基金經理的投資經驗非常豐富,但他們的資金規模不一定是很大的,吸引這些人前來中國投資,門檻也不能定得太高。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